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

螺旋藻基因组结构分析和藻胆蛋白的适应性进化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8-12页
第一章 蓝藻基因组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第12-59页
   ·蓝藻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第13-24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·研究进展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·概况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·原绿球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·海洋聚球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比较基因组学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基因组一般特征的比较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捕光系统的比较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二元信号转导系统的比较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氮源利用相关基因的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·蓝藻基因功能的研究第24-31页
     ·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微阵列技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蛋白质组学技术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·代谢组学技术第26页
     ·功能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重要功能基因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·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第30-31页
   ·蓝藻的基因操作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淡水蓝藻中基因操作的技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载体系统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转移系统第32页
     ·海洋蓝藻基因操作第32-34页
   ·蓝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第34-40页
     ·蓝藻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·应用核酸和蛋白质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同工酶电泳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藻胆蛋白组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免疫学的研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DNA碱基组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DNA指纹图谱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DNA-DNA杂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随机扩增多态性 DNA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165rRNA基因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其他分子方法第39页
     ·问题与展望第39-40页
   ·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40-42页
 参考文献第42-59页
第二章 螺旋藻基因组结构研究第59-95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60-65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随机文库的构建第60页
     ·鸟枪法测序第60页
     ·序列数据的采集和拼接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序列的功能注释第61页
     ·COG归类及 KEGG Pathway注释第61-65页
   ·结果和讨论第65-93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基因组测序初步结果第65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基因组的一般特征第65-77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及其他蓝藻基因结构域的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中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81-83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纤毛结构相关基因的分析第83-93页
 参考文献第93-95页
第三章 单细胞和丝状蓝藻限制修饰系统的比较基因组研究第95-126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96-98页
     ·新RM基因的发现第96-97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RM基因的RT-PCR分析第97-98页
     ·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第98页
     ·分子进化分析第98页
   ·结果第98-111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的RM基因家族第98-101页
     ·螺旋藻RM基因的RT-PCR分析第101页
     ·RM系统的基因组分布及序列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分析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·RM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第108-111页
   ·讨论第111-115页
 参考文献第115-126页
第四章 基因组时代的分子进化第126-141页
   ·从宏观进化到分子进化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·在争议中发展的分子进化理论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·选择论和中性论争执的核心第128页
   ·蛋白质水平的中性进化第128-130页
   ·DNA水平的中性进化第130-131页
   ·同义替换和非统一替换的计算方法第131-135页
     ·Nei-Gojobori法(NG)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·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的方法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采用密码子替代模型的最大似然法第134-135页
   ·中性进化理论的统计检验第135-138页
 参考文献第138-141页
第五章 藻红蛋白的分子进化第141-163页
   ·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·DNA提取和 PE基因扩增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·藻红蛋白基因序列第143页
     ·序列分析和分子进化分析第143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143-154页
     ·藻胆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·藻红蛋白的GC含量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·藻红蛋白基因的多序列比对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第148-151页
     ·PE基因的进化速率分析第151-153页
     ·正选择促使藻红蛋白基因的进化第153-154页
   ·讨论第154-157页
 参考文献第157-163页
第六章 正选择作用促使了藻胆蛋白的分化第163-183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·藻胆蛋白数据集第164-165页
     ·蛋白和核酸序列的比对第165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165页
     ·正选择的检验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·正选择位点的共变分析第166-167页
   ·结果第167-176页
     ·藻胆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·藻胆蛋白的适应性进化第168-171页
     ·连接多肽氮基酸位点间的不同选择压力第171页
     ·正选择位点在藻胆蛋白三级结构上的定位第171-176页
   ·讨论第176-178页
 参考文献第178-183页
第七章 藻红蛋白的比较群体遗传学研究第183-202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184-186页
     ·基因序列第184-185页
     ·蛋白和核酸序列的比对第185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185页
     ·藻红蛋白基因的种内多态性和群体结构的检验第185-186页
     ·基于同义和非同义替换的检验第186页
   ·实验结果第186-195页
     ·PPeB的核苷酸多态性第186-188页
     ·PPeB的群体遗传结构的分化第188页
     ·种内多态性和种间选择的检验第188-191页
     ·藻红蛋白基因簇的进化第191-195页
   ·讨论第195-196页
 补充说明第196页
 参考文献第196-202页
本论文主要结论第202-203页
致谢第203-205页
在研期间发表论文第205-206页
彩图附录第206-211页

论文共2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无线通信中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研究
下一篇:非正常分家行为--晋西北农民应对抗战负担的另一景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