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21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3页 |
·与本课题同类的国内外研究的动态 | 第13-14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 | 第14-17页 |
·人居环境科学思想 | 第14-16页 |
·新史学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结构框架、研究方法及所期望作出的有价值的工作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基本概念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城镇形态的演进 | 第21-46页 |
·黄河概况 | 第21-23页 |
·黄河晋陕段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特点 | 第23-26页 |
·城市历史发展简论 | 第26-32页 |
·早期人类聚居点及城的出现 | 第26-27页 |
·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(镇) | 第27页 |
·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| 第27-29页 |
·宋金元时期的城市 | 第29-31页 |
·明清时期的城市 | 第31-32页 |
·城市的形成原因分类与选址 | 第32-37页 |
·城市形态的发展 | 第37-42页 |
·沿河城市整体形态的发展 | 第37-39页 |
·城市不断的适应环境的选择阶段的发展 | 第39-40页 |
·城市位置相对固定之后的发展 | 第40-42页 |
·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总结 | 第42-46页 |
第三章 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| 第46-74页 |
·城市的功能构成 | 第46-59页 |
·治事宣教功能 | 第47-49页 |
·祭祀神祗功能 | 第49-55页 |
·文化教育功能 | 第55-56页 |
·货品交易功能 | 第56页 |
·舟车交通功能 | 第56-57页 |
·安全防御功能 | 第57页 |
·居住生活功能 | 第57-58页 |
·仓储赈济功能 | 第58页 |
·旌表赞颂功能 | 第58-59页 |
·城市用地规模比较 | 第59-66页 |
·历史城市性质与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 | 第66-74页 |
第四章 城市设计研究 | 第74-138页 |
·城市设计要素 | 第75-118页 |
·自然 | 第77-88页 |
·轴线 | 第88-94页 |
·骨架 | 第94-98页 |
·标志 | 第98-104页 |
·群域 | 第104-109页 |
·边界 | 第109-111页 |
·基底 | 第111-113页 |
·景致 | 第113-118页 |
·城市设计的精神内涵 | 第118-124页 |
·天地秩序 | 第118-120页 |
·典章制度 | 第120-123页 |
·宗教理想 | 第123-124页 |
·地方传统与习俗 | 第124页 |
·城市设计的意境层面 | 第124-131页 |
·意境的概念与意境结构 | 第125-126页 |
·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意境结构 | 第126-131页 |
·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 | 第131-133页 |
·城市设计的含义 | 第133-138页 |
第五章 城市支撑系统 | 第138-154页 |
·防御系统 | 第138-145页 |
·筑城与环境 | 第138-143页 |
·城池规模 | 第143-144页 |
·筑城材料与技术 | 第144-145页 |
·交通系统 | 第145页 |
·给排水系统 | 第145-147页 |
·给水方式 | 第145-146页 |
·排水方式 | 第146-147页 |
·城市的防洪 | 第147-154页 |
第六章 历史城市变迁及其保护 | 第154-178页 |
·历史城市遗存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54-161页 |
·城镇型 | 第154-155页 |
·遗址型 | 第155-157页 |
·村落型 | 第157-161页 |
·保护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| 第161-178页 |
·城镇型 | 第161-172页 |
·村落型 | 第172-174页 |
·遗址型 | 第174-178页 |
第七章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整体发展的构想 | 第178-188页 |
·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发展的背景 | 第178-180页 |
·城市化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| 第180-181页 |
·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化模式构想 | 第181-188页 |
·我国城市化模式分析 | 第181-183页 |
·黄河晋陕沿岸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取向 | 第183-184页 |
·黄河晋陕沿岸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建设 | 第184-188页 |
第八章 结语 | 第188-192页 |
致谢 | 第192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19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98-200页 |
图表目录及出处 | 第200-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