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导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诉讼欺诈概述 | 第12-18页 |
第一节诉讼欺诈概念观点综述 | 第12-14页 |
一、日本诉讼欺诈概念观点综述 | 第12-13页 |
二、我国诉讼欺诈概念观点综述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诉讼欺诈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| 第14-18页 |
一、诉讼欺诈的犯罪对象 | 第14-15页 |
二、诉讼欺诈的存在场合 | 第15-16页 |
三、诉讼欺诈的主观目的 | 第16页 |
四、诉讼欺诈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目的的产生时间 | 第16-17页 |
五、诉讼欺诈的证据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诉讼欺诈概念之我见 | 第18页 |
第二章 诉讼欺诈定性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8-28页 |
第一节外国诉讼欺诈定性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8-24页 |
一、德日诉讼欺诈定性之争 | 第18-21页 |
二、西班牙的法律规定 | 第21-22页 |
三、新加坡的法律规定 | 第22-23页 |
四、意大利的法律规定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我国诉讼欺诈定性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4-28页 |
一、诉讼欺诈无罪论 | 第24-25页 |
二、诉讼欺诈有罪论 | 第25-27页 |
三、诉讼欺诈法律完善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诉讼欺诈的刑法分析 | 第28-42页 |
第一节对我国诈骗罪传统理论的检讨——将“三角诈骗”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 | 第28-32页 |
一、本质上三角诈骗与两者间诈骗的犯罪客体相同 | 第30页 |
二、我国刑事立法没有排除三角诈骗的适用 | 第30-31页 |
三、许多国家(地区)的立法和实践都肯定三角诈骗构成诈骗罪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诉讼欺诈与诈骗罪之比较——从犯罪构成的角度 | 第32-38页 |
一、犯罪主观方面 | 第32-33页 |
二、犯罪主体方面 | 第33页 |
三、犯罪客体方面 | 第33-35页 |
四、犯罪客观方面 | 第35-38页 |
第三节对“诉讼欺诈敲诈勒索罪说”的评判 | 第38-40页 |
第四节对最高检《答复》的质疑——兼论诉讼欺诈与妨害诉讼犯罪的区别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诉讼欺诈刑法调整途径的探索 | 第42-55页 |
第一节诉讼欺诈的犯罪性 | 第42-45页 |
第二节诉讼欺诈刑法调整途径的探索 | 第45-49页 |
一、途径一:以诈骗罪认定 | 第45-47页 |
二、途径二:增设新罪名 | 第47-48页 |
三、诉讼欺诈刑法调整途径之我见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诉讼欺诈相关问题的认定 | 第49-55页 |
一、诉讼欺诈着手的认定 | 第49-51页 |
二、诉讼欺诈的既遂、未遂的认定 | 第51-53页 |
三、数额的认定 | 第53页 |
四、犯罪竞合的认定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