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脱色菌的选育及对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
第一章 前言 | 第1-18页 |
·绪论 | 第10页 |
·印染废水的特点 | 第10页 |
·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0-13页 |
·印染废水的基础处理方法 | 第11页 |
·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 | 第11-12页 |
·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微生物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2页 |
·生物强化技术 | 第12-13页 |
·染料脱色微生物的种类 | 第13-16页 |
·真菌脱色 | 第14页 |
·细菌脱色 | 第14-15页 |
·藻类脱色 | 第15-16页 |
·染料化合物的微生物共代谢降解 | 第16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8-28页 |
·染料种类及发色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染料的分类 | 第18页 |
·染料的结构和发色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基础 | 第19-23页 |
·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| 第19-20页 |
·分解代谢 | 第19-20页 |
·合成代谢 | 第20页 |
·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及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·微生物的营养 | 第20-22页 |
·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微生物的生长的规律 | 第23-24页 |
·微生物的营养吸收方式 | 第24-25页 |
·染料脱色机理 | 第25-27页 |
·微生物共代谢机理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3页 |
·实验药品与器材 | 第28-30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28页 |
·实验器材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中所用培养基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操作方法 | 第30页 |
·细菌对染料脱色能力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微生物的培养 | 第31页 |
·菌液的制备 | 第31页 |
·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| 第31页 |
·在活性污泥中分离、筛选出对染料有脱色作用的菌种 | 第31页 |
·菌种分离方法示意图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菌种的分离、筛选及生长特性 | 第33-49页 |
·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| 第33-35页 |
·菌种的分离 | 第33页 |
·菌种的驯化与筛选 | 第33-34页 |
·用液体培养基对菌种进行培养 | 第34-35页 |
·外加碳源及其浓度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外加碳源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碳源浓度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温度对脱色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pH对脱色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·染料对菌种脱色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染料添加顺序对最终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染料种类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染料浓度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接种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转速对细菌生长及染料脱色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紫外—可见光谱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结论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共代谢脱色行为的研究 | 第49-61页 |
·脱色菌的筛选与富集 | 第49页 |
·细菌的生长曲线 | 第49-50页 |
·oz菌对染料的脱色 | 第50-56页 |
·染料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pH值对脱色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菌种浓度对脱色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营养源对染料共代谢脱色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·外加碳源浓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菌种对不同染料的降解脱色情况 | 第56页 |
·以oz菌为优势菌的混合培养液对染料的脱色 | 第56-60页 |
·蛋白胨培养体系中染料不同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不同营养物浓度对染料的降解 | 第58-60页 |
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结论 | 第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发表文章 | 第67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