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意识
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3页 |
·有关概念的叙述 | 第6-9页 |
·城市意识的多元论 | 第6-8页 |
·本文主要讨论的城市意识范畴 | 第8-9页 |
·研究动因 | 第9-11页 |
·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展望 | 第9页 |
·居住区开发主体的变化 | 第9-11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11-13页 |
·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| 第11-12页 |
·城市设计理论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居住开发效益与城市效益 | 第13-21页 |
·从空间特征分析居住开发效益 | 第13页 |
·居住区开发中的利益主体 | 第13-17页 |
·商品开发模式的积极因素 | 第17-21页 |
·居住区开发是经营城市理念的具体实践 | 第17-18页 |
·市场竞争对建筑设计提出新的挑战 | 第18-21页 |
第三章 居住开发前期与策划的城市意识 | 第21-29页 |
·前期策划的目标选择与重点 | 第21-22页 |
·策划的内容 | 第21页 |
·建筑策划的方向 | 第21-22页 |
·土地的差异对房产定位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级差收益 | 第22页 |
·稀缺性资源强化和适度利用 | 第22-23页 |
·房地产开发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| 第23-26页 |
·规划的前瞻性与权威性 | 第23-24页 |
·居住区开发容量的适度 | 第24-26页 |
·委托设计中的意识传递 | 第26页 |
·职能部门的管理意识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居住区沿街布局与城市意识 | 第29-40页 |
·居住区布局中的城市秩序 | 第29-32页 |
·城市秩序的重要性 | 第29页 |
·秩序的建立 | 第29-32页 |
·自然景观对居住区布局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借景 | 第32-33页 |
·造景 | 第33-35页 |
·道路性质对居住区沿街界面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商业性街道 | 第35-37页 |
·交通性道路 | 第37页 |
·居住区布局的方向性 | 第37-38页 |
·道路的方向性 | 第37页 |
·东西向道路 | 第37页 |
·南北向道路 | 第37-38页 |
·交通对居住区布局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·出行方式的选择 | 第38页 |
·居住区布局中对交通便捷性的体现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沿街居住建筑与城市意识 | 第40-55页 |
·建筑体量 | 第40-44页 |
·建筑体量的概念 | 第40-41页 |
·建筑体量的协调 | 第41-44页 |
·立面的动态研究 | 第44-48页 |
·立面组成元素 | 第44-45页 |
·材料选择 | 第45-47页 |
·居住活动的预见性 | 第47-48页 |
·建筑功能的动态关注 | 第48-50页 |
·“破墙开店”现象思考 | 第48-49页 |
·沿街商业形态的自由度预估 | 第49-50页 |
·沿街界面衔接中的细节推敲 | 第50-55页 |
·基地的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竖向标高 | 第51-52页 |
·综合管线 | 第52-53页 |
·材质与构造 | 第53页 |
·设计环节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杭州河滨公寓开发案例分析 | 第55-62页 |
·前期定位 | 第55-57页 |
·目标 | 第55页 |
·河滨公寓的前期定位策划 | 第55-57页 |
·规划设计 | 第57-60页 |
·高含金量产品的重点规划 | 第57-58页 |
·空间特质的商业化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对稀缺性资源的强化 | 第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资料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