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光谱短波红外技术在矿区矿物填图中的应用研究--以新疆土屋铜矿、西藏驱龙铜矿和云南普朗铜矿为例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-15页 |
| §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§1.2 国外应用研究简况 | 第10-11页 |
| §1.3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§1.4 选题依据和工作基础 | 第12-13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2-13页 |
| ·工作基础 | 第13页 |
| §1.5 主要实物工作量和主要成果 | 第13-15页 |
| ·主要实物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成果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矿区矿物填图工作方法 | 第15-28页 |
| §2.1 短波红外技术在蚀变填图中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| ·反射光谱学 | 第15页 |
| ·野外便携式光谱仪 | 第15页 |
| ·蚀变填图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 | 第16-17页 |
| §2.2 野外工作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测量仪器 | 第17-18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18-19页 |
| ·样品测量 | 第19-20页 |
| §2.3 数据质量评价 | 第20-24页 |
| ·仪器本身的适用性 | 第20页 |
| ·野外条件下仪器测量稳定性评价 | 第20-22页 |
| ·PIMA矿物识别与镜下鉴定对比分析 | 第22-24页 |
| §2.4 室内工作方法 | 第24-28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解译 | 第24-25页 |
| ·矿物识别图件的编制 | 第25-27页 |
| ·综合分析与研究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新疆土屋斑岩铜矿区 | 第28-75页 |
| §3.1 新疆土屋铜矿区概况 | 第28-33页 |
| 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8页 |
| 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8-29页 |
| ·土屋铜矿矿床特征 | 第29-31页 |
| ·土屋铜矿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 | 第31-33页 |
| §3.2 矿区识别矿物的统计分析 | 第33-39页 |
| ·探槽识别的矿物统计 | 第33页 |
| ·土屋纯地表样品识别矿物的统计特征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钻孔识别的矿物统计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§3.3 矿区蚀变矿物的分布 | 第39-70页 |
| ·绿泥石 | 第39-47页 |
| ·伊利石 | 第47-49页 |
| ·白云母 | 第49-53页 |
| ·黑云母 | 第53-55页 |
| ·蒙脱石 | 第55-57页 |
| ·高岭石和多水高岭石 | 第57-61页 |
| ·硬石膏和石膏 | 第61-67页 |
| ·绿帘石 | 第67-69页 |
| 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§3.4 热液蚀变及其分带 | 第70-72页 |
| §3.5 找矿模型 | 第72-75页 |
| 第四章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区 | 第75-96页 |
| §4.1 西藏驱龙铜矿区概况 | 第75-78页 |
| ·矿区基本情况 | 第75-77页 |
| ·前人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| §4.2 矿区样品的采集 | 第78-80页 |
| §4.3 矿区矿物的识别 | 第80-91页 |
| ·矿区矿物的总体识别 | 第80-83页 |
| ·探槽0701的矿物识别 | 第83-87页 |
| ·探槽1101的矿物识别 | 第87-91页 |
| §4.4 与矿化有关的直接指示矿物 | 第91-93页 |
| §4.5 从识别矿物中选择可能存在的标准光谱 | 第93-94页 |
| §4.6 矿物识别成果的验证 | 第94-96页 |
| 第五章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区 | 第96-125页 |
| §5.1 云南普朗铜矿区概况 | 第96-99页 |
| 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96页 |
| ·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 | 第96-99页 |
| §5.2 矿区矿物的识别 | 第99-104页 |
| ·地表识别的矿物 | 第99-100页 |
| ·钻孔识别的矿物 | 第100-104页 |
| §5.3 蚀变矿物的分布 | 第104-120页 |
| ·伊利石 | 第104-106页 |
| ·硬石膏 | 第106-108页 |
| ·绿泥石 | 第108-111页 |
| ·多水高岭石 | 第111-114页 |
| ·蒙脱石 | 第114-116页 |
| ·云母 | 第116-119页 |
| ·角闪石 | 第119-120页 |
| §5.4 热液蚀变及其分带 | 第120-123页 |
| §5.5 找矿模型 | 第123-12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125-131页 |
| §6.1 矿区矿物填图方法技术流程 | 第125-128页 |
| ·确定工作目标 | 第126页 |
| ·样品采集和野外测量 | 第126页 |
| ·光谱解译与图件编制 | 第126-127页 |
| ·蚀变矿物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 | 第127页 |
| ·探测模型与找矿模型建立 | 第127页 |
| ·目标决策 | 第127-128页 |
| §6.2 取得的成果 | 第128-130页 |
| §6.3 建议 | 第130-131页 |
| 致谢 | 第131-132页 |
| 附录 | 第132-1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2-14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45-146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