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2.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9-10页 |
1. 国外研究述评 | 第9页 |
2. 国内研究述评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| 第10-11页 |
1.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0页 |
2. 论文的结构框架 | 第10-11页 |
(四)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| 第11-12页 |
1. 创新之处 | 第11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11-12页 |
一、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| 第12-19页 |
(一) 马克思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| 第12-15页 |
1. 国际资本流动的前提条件 | 第12-13页 |
2. 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 | 第13-14页 |
3.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(二) 列宁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| 第15-17页 |
1. 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| 第15-16页 |
2. 利用外资的方式 | 第16-17页 |
3. 利用外资的原则 | 第17页 |
(三) 邓小平关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思想 | 第17-19页 |
1. 指出了我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2. 科学评价了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| 第18页 |
3. 总结了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原则 | 第18-19页 |
二、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内容体系 | 第19-21页 |
(一) 利用外资战略的含义 | 第19页 |
(二)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内容体系 | 第19-21页 |
1. 战略目标 | 第19-20页 |
2. 战略重点 | 第20-21页 |
3. 战略措施 | 第21页 |
三、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历史考察 | 第21-24页 |
(一)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摸索阶段(1979-1991) | 第21-22页 |
(二) 我国利用外资战略重规模阶段(1992-2000) | 第22-23页 |
(三) 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阶段(2001 至今) | 第23-24页 |
四、 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效果评价 | 第24-39页 |
(一) 利用外资战略取得的正面效果 | 第24-29页 |
1. 以“市场换技术”战略效果显著 | 第24-26页 |
2. 以外资带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战略效果显现 | 第26-28页 |
3. 以外资促就业战略效果突出 | 第28-29页 |
(二) 我国在实施利用外资战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| 第29-39页 |
1. 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| 第30-33页 |
2. “独资化”趋势明显 | 第33-37页 |
3. 某些行业外资的产业垄断倾向日益显现 | 第37-39页 |
五、 对我国今后利用外资战略的建议 | 第39-46页 |
(一) 坚持统筹兼顾的利用外资战略 | 第40-41页 |
1. 继续鼓励外商来华投资 | 第40页 |
2. 引导外资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| 第40-41页 |
(二) 推进利用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| 第41-42页 |
1. 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利用外资由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 | 第41页 |
2. 利用外资推进西部开发,促进中部崛起 | 第41-42页 |
(三) 注重利用外资战略的政策调整 | 第42-44页 |
1. 逐步消除外商投资的“超国民待遇” | 第42-43页 |
2. 建立健全产业安全的宏观政策 | 第43-44页 |
3. 实行灵活的引资措施 | 第44页 |
4. 培养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 | 第44页 |
(四)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制度体系 | 第44-46页 |
1. 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| 第44-45页 |
2. 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 | 第45页 |
3. 建立严格的审核体制 | 第45页 |
4. 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 | 第45页 |
5.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| 第45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利及艺术作品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