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文物考古论文--各种材料器物论文

青铜文化考--从青铜艺术的发展探究社会文化对创新意识发生的作用

第一章 导论第1-14页
 1.1 铜、青铜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第8-9页
 1.2 中国青铜艺术及其研究第9-10页
 1.3 研究目的、方法和意义第10-13页
  1.3.1 课题目的第10页
  1.3.2 研究方法第10-12页
  1.3.3 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1.4 论文整体结构第13-14页
第二章 青铜艺术创新之美第14-27页
 2.1 青铜艺术概说第14-19页
  2.1.1 造型创新第15-17页
  2.1.2 纹饰创新第17-19页
 2.2 青铜艺术事理分析第19-21页
  2.2.1 人为物与“事”第19页
  2.2.2 社会文化是“事”第19-20页
  2.2.3 青铜物与“青铜事”第20-21页
 2.3 从“饕餮”到“鼎”第21-26页
  2.3.1 “饕餮”的“物源”第21-22页
  2.3.2 “饕餮”的“事因”第22-23页
  2.3.3 “饕餮”到“鼎”第23-26页
 2.4 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三章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——创新的技术之源第27-41页
 3.1 青铜器铸造方法及其发展第27-32页
  3.1.1 “事”的推理与演绎第27-28页
  3.1.2 开采路线的“事理”演绎第28-29页
  3.1.3 铸造技术的“事理”演绎第29-30页
  3.1.4 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方法第30-32页
 3.2 技术促使其形制设计的发展第32-36页
  3.2.1 “鼎”的方圆观事理分析第32-34页
  3.2.2 技术推动下的普遍形制变化第34-36页
 3.3 技术促使其装饰设计的进步第36-40页
  3.3.1 装饰手法的多样化第36-37页
  3.3.2 纹饰类型的多样化第37-40页
 3.4 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四章 社会生活——创新的物用之源第41-61页
 4.1 尊神重鬼——夏商青铜器第41-46页
  4.1.1 夏商社会生活整体面貌陈述第42-43页
  4.1.2 青铜神性至尊必然的事理体现第43页
  4.1.3 从“鼎”的“兽食人”看“神性”第43-46页
 4.2 神人互补——西周青铜器第46-53页
  4.2.1 西周社会生活整体面貌陈述第46-48页
  4.2.2 青铜人性初显必然的事理体现第48-49页
  4.2.3 从“鼎”的“饕餮消失”看“人性”第49-53页
 4.3 钟鸣鼎食——东周青铜器第53-60页
  4.3.1 东周社会生活整体面貌陈述第53-55页
  4.3.2 青铜人性凸显必然的事理体现第55-56页
  4.3.3 从“鼎食”看“礼崩乐坏”第56-60页
 4.4 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 宗教——创新的题材之源第61-72页
 5.1 宗教独立存在并反作用的事理必然第61-62页
 5.2 先秦时期的宗教概况第62-69页
  5.2.1 自然崇拜第63-64页
  5.2.2 祖先崇拜第64-65页
  5.2.3 性崇拜第65-68页
  5.2.4 巫术与祭祀第68-69页
 5.3 饕餮——宗教作用的“物”化依托第69-71页
 5.4 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六章 青铜艺术物化形态的创新启示第72-80页
 6.1 本文观点及研究成果陈述第72-74页
  6.1.1 文章脉络总结第72页
  6.1.2 文章观点总结第72-74页
 6.2 青铜器物物化艺术形态的传承第74-76页
 6.3 青铜器物艺术创新脉络的传承第76-80页
  6.3.1 从不合“事”的垃圾箱谈起第76-78页
  6.3.2 设计的生命——合理的创新方法第78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3页
致谢第83-84页
附录: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图中过路系统的哈密尔顿圈
下一篇:中国古代租佃契约文书考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