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9页 |
| 1.1 本文的选题背景 | 第7页 |
| 1.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| 第8-9页 |
| 第2章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 | 第9-31页 |
| 2.1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| 第9-10页 |
| 2.2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 | 第10-15页 |
| 2.2.1 调度系统 | 第12-14页 |
| 2.2.2 货运商务系统 | 第14-15页 |
| 2.2.3 机械系统 | 第15页 |
| 2.2.4 劳务系统和劳资系统 | 第15页 |
| 2.3 大连港的生产管理系统运作方式 | 第15-17页 |
| 2.3.1 港务公司主要生产流程 | 第15-17页 |
| 2.3.2 港务公司技术保障部门业务流程 | 第17页 |
| 2.4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作业方式分析 | 第17-24页 |
| 2.4.1 大连港生产系统的作业方式及流程 | 第18-20页 |
| 2.4.2 大连港生产系统的作业组织 | 第20-23页 |
| 2.4.3 大连港昼夜生产组织——四班三运转 | 第23-24页 |
| 2.5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1页 |
| 2.5.1 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| 2.5.2 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1页 |
| 第3章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设计 | 第31-38页 |
| 3.1 大连港计算机应用现状 | 第31页 |
| 3.2 大连港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 | 第31-32页 |
| 3.3 大连港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| 第32-33页 |
| 3.4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分类编码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| 3.4.1 建立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必要性 | 第33页 |
| 3.4.2 信息分类编码的设计原则 | 第33-34页 |
| 3.5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集成 | 第34-35页 |
| 3.6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的系统配置 | 第35-38页 |
| 第4章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| 第38-57页 |
| 4.1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的集成 | 第38-40页 |
| 4.2 大连港生产系统层的动态与功能模型 | 第40-50页 |
| 4.2.1 运营子系统层的动态模型与功能模型 | 第41-43页 |
| 4.2.2 经营管理子系统层的动态模型与功能模型 | 第43-44页 |
| 4.2.3 装卸生产管理子系统层的动态模型与功能模型 | 第44-47页 |
| 4.2.4 作业队生产子系统层的动态模型与功能模型 | 第47页 |
| 4.2.5 生产指挥子系统层的动态模型与功能模型 | 第47-50页 |
| 4.3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 | 第50-52页 |
| 4.3.1 集团级货运管理系统与集团级生产调度指挥系统间接口 | 第50页 |
| 4.3.2 集团级货运管理系统与基层生产调度指挥系统间接口 | 第50页 |
| 4.3.2 集团级货运管理系统与铁路运营管理系统间接口 | 第50-51页 |
| 4.3.4 集团级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与基层生产调度指挥系统间接口 | 第51页 |
| 4.3.5 集团级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与铁路运营管理系统间接口 | 第51-52页 |
| 4.4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化 | 第52-57页 |
| 4.4.1 生产计划调度与优化 | 第53-54页 |
| 4.4.2 资源管理优化 | 第54-55页 |
| 4.4.3 货源组织和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 | 第55-56页 |
| 4.4.4 基建工程与设施管理优化 | 第56-57页 |
| 第5章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 | 第57-62页 |
| 5.1 效益评价的方法及依据 | 第57-58页 |
| 5.2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2.1 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5.2.2 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| 第60页 |
| 5.3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第6章 大连港生产管理系统发展建议 | 第62-65页 |
| 6.1 大连港的生产管理系统要适应港口现代物流发展要求 | 第62-63页 |
| 6.2 以现代物流的理念和营运模式来改造现有的港口生产系统 | 第63-64页 |
| 6.3 物流化的港口生产管理系统 | 第64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