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前言 | 第1-11页 |
1 研究意义、现状及内容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3 液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3-14页 |
1.2.4 液化判别方法分类 | 第14-16页 |
1.2.5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黄河三角洲地基土的特征 | 第18-24页 |
2.1 概述 | 第18页 |
2.2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化史 | 第18-19页 |
2.3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成分特征 | 第19页 |
2.3.1 粒度成分特征 | 第19页 |
2.3.2 矿物成分特征 | 第19页 |
2.4 黄河三角洲地震、地质背景 | 第19-20页 |
2.4.1 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4.2 历史地震与震害 | 第20页 |
2.5 地震危险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5.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简述 | 第20-21页 |
2.5.2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| 第21-24页 |
3 黄河三角洲地基土工程地质指标统计分析 | 第24-33页 |
3.1 概述 | 第24页 |
3.2 统计样本 | 第24-25页 |
3.3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三维分区 | 第25页 |
3.4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区特征 | 第25-29页 |
3.4.1 粉土层指标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4.2 粉质粘土指标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5 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区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6 沉积物标准贯入击数的分区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7 指标相关性统计分析与对比 | 第31-33页 |
4 现场试验的分析研究 | 第33-38页 |
4.1 典型研究区的确定 | 第33页 |
4.2 钻探取样 | 第33-34页 |
4.3 标准贯入试验 | 第34-35页 |
4.4 静力触探 | 第35-36页 |
4.5 孔内剪切波速测试 | 第36-38页 |
5 室内试验的分析研究 | 第38-57页 |
5.1 常规土工实验 | 第38-42页 |
5.1.1 实验方法及样品 | 第38页 |
5.1.2 沉积物物理、力学性质 | 第38-40页 |
5.1.3 沉积物垂直分布特征 | 第40-42页 |
5.2 粒度成分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2.1 粒度测试方法及样品 | 第42页 |
5.2.2 粒度成分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3 矿物成分分析 | 第44-48页 |
5.3.1 测试方法及样品 | 第44-45页 |
5.3.2 矿物成分分析 | 第45-48页 |
5.5 动三轴实验 | 第48-57页 |
5.5.1 试验方法及原理 | 第48-49页 |
5.5.2 实验方案的制定 | 第49-50页 |
5.5.3 变形特征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5.4 液化判别标准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5.5 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 | 第52-54页 |
5.5.6 孔隙水压力上升模型 | 第54-55页 |
5.5.7 地基土的抗液化强度 | 第55-57页 |
6 黄河三角洲地基土液化判别研究 | 第57-69页 |
6.1 几种常用液化判别方法评述 | 第57-62页 |
6.1.1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 | 第57-58页 |
6.1.2 传统经验方法 | 第58-61页 |
6.1.3 剪应力比较法 | 第61-62页 |
6.2 根据各规范进行液化判别 | 第62-65页 |
6.3 根据动三轴试验进行液化判别 | 第65-67页 |
6.4 黄河三角洲地基土液化判别结果差异性比较 | 第67-69页 |
7 数值分析法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基土液化判别 | 第69-83页 |
7.1 数值模拟原理 | 第69-73页 |
7.2 模型的建立 | 第73-76页 |
7.2.1 关于模型 | 第73-74页 |
7.2.2 计算参数的确定 | 第74-76页 |
7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6-83页 |
7.3.1 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 | 第76-79页 |
7.3.2 液化判别结果 | 第79-82页 |
7.3.3 判别结果比较 | 第82-83页 |
8 利用神经网络法进行黄河三角洲地基土液化判别 | 第83-91页 |
8.1 BP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算法 | 第83-85页 |
8.1.1 BP网络的基本结构 | 第83-84页 |
8.1.2 BP网络的基本学习算法 | 第84-85页 |
8.2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| 第85-90页 |
8.2.1 数据预处理 | 第85-87页 |
8.2.2 液化模型的建立 | 第87-89页 |
8.2.3 模型的评价 | 第89-90页 |
8.3 结论 | 第90-91页 |
9 结论与建议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8页 |
附表 | 第98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