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选题意义 | 第1-20页 |
1.1 嵌入式系统 | 第12-14页 |
1.1.1 嵌入式系统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1.2 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2 DSP处理器强大的数字运算能力 | 第14-15页 |
1.2.1 DSP芯片特点 | 第14页 |
1.2.2 DSP芯片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3 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| 第15-18页 |
1.3.1 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历史 | 第15-17页 |
1.3.2 发展IPv6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1.4 音、视频信息处理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课题主要工作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平台介绍 | 第20-27页 |
2.1 硬件平台 | 第20-23页 |
2.1.1 以太网接口模块EIM(Ethernet Interfac Module) | 第20-21页 |
2.1.2 ARM子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1.3 DSP子系统 | 第22-23页 |
2.2 软件调试开发平台 | 第23-27页 |
2.2.1 嵌入式调试开发平台 | 第23-24页 |
2.2.2 基于GDB的嵌入式IDE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以太网链路层协议 | 第27-42页 |
3.1 以太网模块介绍 | 第27-33页 |
3.1.1 寄存器 | 第27-31页 |
3.1.2 描述字结构 | 第31-32页 |
3.1.3 描述环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 链路层初始化 | 第33-34页 |
3.2.1 EIM的复位状态 | 第33页 |
3.2.2 EIM的初始化 | 第33-34页 |
3.3 链路层数据的收发 | 第34-37页 |
3.4 接口实现 | 第37-41页 |
3.5 针对IPv4/6双协议栈的特殊处理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实现无OS支持的双TCP/IP协议栈 | 第42-57页 |
4.1 双TCP/IP协议栈数据结构 | 第42-51页 |
4.1.1 IPv4 | 第42-43页 |
4.1.2 IPv6 | 第43-47页 |
4.1.3 TCP | 第47-49页 |
4.1.4 IP环形队列 | 第49-50页 |
4.1.5 TCP环形队列 | 第50-51页 |
4.2 功能结构 | 第51-53页 |
4.3 数据读写过程 | 第53-57页 |
第五章、建立无OS支持的以太网调试开发平台 | 第57-64页 |
5.1 GDB-STUB调试过程 | 第57-60页 |
5.1.1 GDB串行通讯协议 | 第57-58页 |
5.1.2 GDB-STUB通讯过程 | 第58-60页 |
5.2 无OS的以太网STUB实现 | 第60-62页 |
5.2.1 网口STUB字节的收发 | 第60-61页 |
5.2.2 与串口STUB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5.3 在开发平台上建立操作系统环境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、数字语音教室 | 第64-76页 |
6.1 ARM和DSP共享存储区API | 第65-67页 |
6.2 DsP算法描述 | 第67-72页 |
6.2.1 G.728的移植 | 第67-71页 |
6.2.2 采样与运算的同步 | 第71-72页 |
6.3 ARM与教师机的网络信道 | 第72页 |
6.4 教师机的实现 | 第72-74页 |
6.5 不足与改进 | 第74-76页 |
结束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