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7页 |
1.1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| 第15-16页 |
1.3 本论文的组织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网络计算机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用网络计算机技术解决现有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7-22页 |
2.1.1 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9页 |
2.1.2 用网络计算机解决现有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2页 |
2.2 网络计算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网络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其软件协议结构 | 第25-31页 |
3.1 网络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| 第25-27页 |
3.2 本网络计算机采用的协议栈和软件结构 | 第27-31页 |
3.2.1 本网络计算机采用的协议栈 | 第27-28页 |
3.2.2 本网络计算机采用的软件结构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网络计算机的典型应用及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1-39页 |
4.1 网络计算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及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1-34页 |
4.1.1 多媒体网络教室 | 第32-33页 |
4.1.2 电子阅览室 | 第33页 |
4.1.3 校务管理 | 第33页 |
4.1.4 本领域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3-34页 |
4.2 网络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及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4-35页 |
4.2.1 网络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| 第34-35页 |
4.2.2 本领域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5页 |
4.3 网络计算机在窗口行业服务平台中的应用及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5-37页 |
4.3.1 网络计算机在窗口行业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| 第35-36页 |
4.3.2 本领域对系统的需求 | 第36-37页 |
4.4 网络计算机应具有的硬件资源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网络计算机硬件设计 | 第39-107页 |
5.1 本设计中网络计算机开发板硬件结构设计 | 第39-43页 |
5.1.1 网络计算机CPU的选择 | 第39-42页 |
5.1.1.1 选择 CPU的主要考虑因素 | 第39-40页 |
5.1.1.2 现有 CPU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5.1.2 方舟 GT2000嵌入式 CPU介绍 | 第42-43页 |
5.2 基于方舟 GT2000的网络计算机终端的设计目标 | 第43-45页 |
5.3 网络计算机终端原理图设计 | 第45-98页 |
5.3.1 存储器设计 | 第46-64页 |
5.3.1.1 GT2000的 EMI总线接口 | 第46-49页 |
5.3.1.2 SDRAM存储器设计 | 第49-56页 |
5.3.1.3 静态存储器设计 | 第56-64页 |
5.3.2 PCI总线部分设计 | 第64-68页 |
5.3.3 时钟产生单元设计 | 第68-72页 |
5.3.3.1 GT2000的时钟产生单元 | 第68页 |
5.3.3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68-69页 |
5.3.3.3 时钟缓冲和复位电路设计 | 第69-72页 |
5.3.4 复位产生单元设计 | 第72-75页 |
5.3.4.1 GT2000的复位控制 | 第72-73页 |
5.3.4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73页 |
5.3.4.3 GT2000的复位部分设计 | 第73-75页 |
5.3.5 JTAG接口部分设计 | 第75-76页 |
5.3.6 DMA控制器部分设计 | 第76-77页 |
5.3.6.1 GT2000 DMA控制器 | 第76-77页 |
5.3.6.2 DMA部分设计 | 第77页 |
5.3.7 供电部分设计 | 第77-80页 |
5.3.7.1 电路板供电设计 | 第77-78页 |
5.3.7.2 GT2000内核供电设计 | 第78-80页 |
5.3.7.3 电源的去耦电容与地测试点 | 第80页 |
5.3.7.4 模拟、数字混合电源之间的单点接地 | 第80页 |
5.3.8 以太网接口部分设计 | 第80-84页 |
5.3.8.1 GT2000以太网控制器 | 第80-81页 |
5.3.8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81-82页 |
5.3.8.3 以太网接口设计 | 第82-84页 |
5.3.9 音频编解码部分设计 | 第84-87页 |
5.3.9.1 GT2000 AC97控制器 | 第84页 |
5.3.9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84-85页 |
5.3.9.3 用 ALC201进行音频部分设计 | 第85-87页 |
5.3.10 UART部分设计 | 第87-89页 |
5.3.10.1 GT2000的 UART控制器 | 第87页 |
5.3.10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87-88页 |
5.3.10.3 GT2000与 UART接口设计 | 第88-89页 |
5.3.11 智能卡部分设计 | 第89-90页 |
5.3.11.1 GT2000的智能卡控制器 | 第89页 |
5.3.11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89页 |
5.3.11.3 GT2000与智能卡接口设计 | 第89-90页 |
5.3.12 USB部分设计 | 第90-92页 |
5.3.12.1 GT2000的 USB控制器 | 第90页 |
5.3.12.2 设计中用到的器件功能说明 | 第90-91页 |
5.3.12.3 GT2000的 USB接口设计 | 第91-92页 |
5.3.13 I2C总线部分设计 | 第92-93页 |
5.3.14 IrDA部分设计 | 第93-95页 |
5.3.15 GPIO接口部分设计 | 第95-97页 |
5.3.16 CPU启动时的配置 | 第97-98页 |
5.4 开发板的 PCB设计与实现 | 第98-107页 |
5.4.1 建立封装库 | 第98-99页 |
5.4.2 在 PROTEL99SE的 PCB编辑环境下设计 PCB的步骤 | 第99-100页 |
5.4.3 本开发板 PCB设计的要点 | 第100-105页 |
5.4.3.1 本开发板 PCB设计一般原则 | 第100-103页 |
5.4.3.2 GT2000对开发板 PCB设计的特殊要求 | 第103-105页 |
5.4.4 开发板的设计与实现 | 第105页 |
5.4.5 开发板上可擦写器件的烧写 | 第105-107页 |
第六章 开发板的调试 | 第107-112页 |
6.1 调试环境的建立 | 第107-110页 |
6.1.1 建立硬件调试环境 | 第107-108页 |
6.1.2 建立软件调试环境 | 第108-109页 |
6.1.3 下载引导程序到开发板 | 第109-110页 |
6.2 开发板的调试 | 第110-112页 |
6.2.1 对基本模块的调试 | 第110-111页 |
6.2.2 对其它功能模块的调试和验证 | 第111-112页 |
总结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6页 |
附录 | 第116-135页 |
附录1 开发板原理图顶层图 | 第116-117页 |
附录2 ARCA2 EMI INTERFACE(外部存储器接口) | 第117-118页 |
附录3 ARCA2 Peripheral Interface(外部设备接口) | 第118-119页 |
附录4 ARCA2 PCI Interface(PCI接口) | 第119-120页 |
附录5 Clock Buffers & Reset(时钟缓冲器和复位电路) | 第120-121页 |
附录6 SDRAM MODULE(SDRAM模块) | 第121-122页 |
附录7 Boot ROM & Emulator Header(启动 ROM和模拟器接头) | 第122-123页 |
附录8 Arca2 GPIO INTERFACE(通用 I/O口接口) | 第123-124页 |
附录9 General EMI Extended INTERFACE(外部存储器扩展接口)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10 EMI Normal Memory Buffers(外部存储器缓冲器) | 第125-126页 |
附录11 PCI Slot 1-2(PCI插槽1-2) | 第126-127页 |
附录12 PCI Slot 3-4(PCI插槽3-4) | 第127-128页 |
附录13 Arca2 Power On Configuration Setup(上电配置设定) | 第128-129页 |
附录14 AC’97 Audio Codec ALC201 & HEADPHONE( AC’97音频编解码器) | 第129-130页 |
附录15 Arca2-2c2 Ethernet PHY dm9161+ MII Bus(以太网 PHY 接口和 MII总线) | 第130-131页 |
附录16 Arca-2c2 Ethernet MAG & RJ45(以太网电磁接口和 RJ45插槽) | 第131-132页 |
附录17 Area2 UART-USB-IrDA-SmtCard-I2C memory(UART接口、USB接口、红外接口、智能卡接口和 I2C存储器接口) | 第132-133页 |
附录18 Power Supply(开发板供电电路) | 第133-134页 |
附录19 开发板 PCB图 | 第134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6页 |
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