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绪论 | 第1-17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0-14页 |
·国内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近邻日本的建筑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西方建筑师对东方文化的关注 | 第13页 |
·国内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15-16页 |
·选题 | 第15页 |
·解题 | 第15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16-17页 |
2 诗词与建筑 | 第17-25页 |
·中国建筑追求意境 | 第19-21页 |
·中国建筑艺术的组成 | 第19页 |
·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 | 第19-20页 |
·意境层深的创构 | 第20页 |
·古人对建筑的要求更多地与文学,戏剧,和音乐相同 | 第20-21页 |
·艺术意境的创构,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| 第21页 |
·诗词中的意境与中国建筑的理想 | 第21-24页 |
·诗词的独特空间意境 | 第21-22页 |
·由古诗来看中国传统空间意识 | 第22页 |
·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,和建筑的意匠 | 第22-24页 |
·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—诗词与建筑结合的范例 | 第25-31页 |
·诗词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·在设计意识方面 | 第26页 |
·在设计理论方面 | 第26页 |
·在设计手法方面 | 第26-28页 |
·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空间比较 | 第28-31页 |
4 现代建筑语境下山水诗空间意境特征与建筑结合初探 | 第31-75页 |
·建筑形—客观之诗意: | 第32-40页 |
·群体建筑的院落特征 | 第32-36页 |
·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| 第32-35页 |
·庭院群落 | 第35-36页 |
·单体建筑的造型 | 第36-40页 |
·飞动之美—屋顶和平台 | 第36-38页 |
·虚实之美—立面构成 | 第38-39页 |
·自由之美—独立发展,自成一体 | 第39-40页 |
·小结 | 第40页 |
·建筑意—主观之诗意 | 第40-75页 |
·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—曲径 | 第40-51页 |
·空间、路径和事件 | 第40-43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43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51页 |
·地形连海尽,天影落江虚—谈虚与实,阴与阳的相互渗透 | 第51-56页 |
·虚实相济 | 第53页 |
·以虚当实 | 第53-56页 |
·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—论“藏与露” | 第56-61页 |
·以露见藏 | 第56-58页 |
·以藏孕露 | 第58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1页 |
·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论“隔”与“不隔” | 第61-62页 |
·隔帘看月 | 第62页 |
·雾里看花 | 第62页 |
·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—微花 | 第62-72页 |
·光 | 第65-68页 |
·水 | 第68-70页 |
·雨 | 第70-71页 |
·植物景观 | 第71-72页 |
·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—论“色彩” | 第72-74页 |
·诗的色彩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5 结论 | 第75-79页 |
·庭院群落原则 | 第75页 |
·屋顶和平台原则 | 第75-76页 |
·曲径原则 | 第76页 |
·虚实原则 | 第76页 |
·藏与露原则 | 第76-77页 |
·“微花”原则 | 第77页 |
·“色彩”原则 | 第77页 |
·小结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7页 |
后记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