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中国房地产业简介 | 第1-46页 |
一、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| 第32-46页 |
(一) 、 我国城镇房地产业政策的简单回顾 | 第33-39页 |
1 、 我国城镇地产业政策改革的回顾 | 第33-35页 |
A、 探索阶段 | 第34页 |
B、 立法时期 | 第34-35页 |
C、 规范时期 | 第35页 |
2 、 我国城镇房产业改革政策的回顾 | 第35-39页 |
A、 探索阶段:1979年-1986年 | 第36页 |
B、 房改中期试点阶段:1987-1991年 | 第36页 |
C、 房改全面推行阶段:1991-1993年 | 第36-37页 |
D、 房改深化阶段:1993-1998年 | 第37页 |
E、 房改实质性运作阶段:1998年下半年至今 | 第37-39页 |
(二) 、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| 第39-46页 |
1 、 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较 | 第39-40页 |
2 、 施工房屋面积和竣工房屋面积的变化过程 | 第40-41页 |
3 、 房地产业开发经营情况 | 第41-42页 |
4 、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 | 第42-43页 |
5 、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现状分析 | 第43-46页 |
第二章 房地产泡沫的理论表述 | 第46-49页 |
一、 房地产泡沫的概念及意义 | 第46-48页 |
(一) 、 泡沫的基本概念 | 第46-47页 |
(二) 、 房地产泡沫定义的表述 | 第47-48页 |
二、 房地产泡沫的理论衡量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对泰国房地产泡沫的回顾 | 第49-55页 |
一、 80年代后期东盟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 | 第49-50页 |
二、 泰国地产泡沫的发展过程 | 第50-51页 |
三、 泰国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 | 第51-53页 |
1 、 经济增长和信用膨胀的盲目性 | 第51-52页 |
2 、 在引进外资上的失策 | 第52页 |
3 、 银行监管不利 | 第52-53页 |
4 、 区域经济形势判断失误 | 第53页 |
5 、 政府的不当干预 | 第53页 |
四、 泰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后果 | 第53-55页 |
1 、 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| 第53页 |
2 、 大量银行呆坏帐的产生 | 第53-54页 |
3 、 大量企业倒闭和失业人数的增加 | 第54页 |
4 、 汇率体制的崩溃和泰铢贬值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1992、1993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历史回顾 | 第55-68页 |
一、 生产层面分析 | 第56-60页 |
1 、 房地产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| 第56-57页 |
2 、 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 | 第57-58页 |
3 、 全国商品房施工、竣工面积 | 第58-60页 |
二、 交易层面分析 | 第60-62页 |
1 、 商品房销售情况 | 第60-62页 |
2 、 商品房价格变动情况 | 第62页 |
三、 需求与供给的对比考察 | 第62-63页 |
四、 对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回顾 | 第63-68页 |
1 、 投资变动的大起大落 | 第64-65页 |
2 、 房地产价格暴涨暴跌 | 第65-66页 |
3 、 商品房大量积压空置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当今房地产表现及与92、93年的对比 | 第68-74页 |
一、 宏观环境不同 | 第68-71页 |
1 、 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存在差异 | 第68-70页 |
2 、 社会购买力不同 | 第70-71页 |
A、 人均GDP的增加 | 第70页 |
B、 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| 第70-71页 |
二、 房地产业自身表现的不同 | 第71-74页 |
1 、 固定资产投资、房地产投资增长幅度的不同 | 第71-72页 |
2 、 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呈现不同态势 | 第72-73页 |
3 、 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变化的差异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房地产泡沫的评价指标及应用 | 第74-103页 |
一、 房地产泡沫的监测指标 | 第74-75页 |
二、 使用三类指标构造指标体系 | 第75-84页 |
(一) 、 同步指标 | 第75-77页 |
1 、 国民经济增长率 | 第75页 |
2 、 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 | 第75页 |
3 、 价格与租金 | 第75页 |
4 、 交易量 | 第75-76页 |
5 、 物业结构比重与物业类型 | 第76页 |
6 、 扩张率与破产率 | 第76页 |
7 、 住房贷款利率 | 第76-77页 |
(二) 、 先行指标 | 第77-80页 |
1 、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 | 第77页 |
2 、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长率 | 第77页 |
3 、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| 第77-78页 |
4 、 货币供给增长率 | 第78页 |
5 、 中长期贷款利率 | 第78页 |
6 、 土地与楼宇供应率 | 第78-79页 |
A、 土地供应率 | 第78-79页 |
B、 楼宇供应率 | 第79页 |
7 、 楼宇按揭利率 | 第79-80页 |
(三) 、 滞后指标 | 第80-82页 |
1 、 空置率 | 第80页 |
2 、 租金收益率 | 第80-81页 |
3 、 利润增长率 | 第81页 |
4 、 就业率 | 第81页 |
5 、 股票与房地产联动性 | 第81-82页 |
(四) 、 经调整后的指标体系 | 第82-84页 |
三、 使用三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| 第84-95页 |
(一) 、 考察先行指标的独立性 | 第84-90页 |
1 、 初步计算 | 第84-86页 |
2 、 二次计算 | 第86-88页 |
3 、 主成份分析(见附录1) | 第88页 |
4 、 因子分析(Factor Analysis)(见附录2) | 第88页 |
5 、 先行指标因子分析结果 | 第88-89页 |
6 、 经处理后的线性指标结构 | 第89-90页 |
(二) 、 考察同步指标的独立性 | 第90-95页 |
1 、 初步计算 | 第90-91页 |
2 、 逐步回归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| 第91-92页 |
3 、 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,通货膨胀率、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因子分析 | 第92-94页 |
4 、 对实际销售额增长率与实际销售面积增长率、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进行因子分析 | 第94-95页 |
5 、 经处理后的指标结构 | 第95页 |
四、 评价指标的聚类应用 | 第95-103页 |
(一) 、 聚类分析 | 第96-103页 |
1 、 先行指标聚类 | 第96-98页 |
2 、 同步指标聚类 | 第98-100页 |
3 、 滞后指标聚类 | 第100-103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附录 | 第104-108页 |
一、 附录1:主成份分析原理 | 第104-106页 |
1 、 主成份分析的数学表述: | 第104-105页 |
2 、 主成份分析中的统计量 | 第105-106页 |
A、 特征方程的根 | 第105页 |
B、 各成份之贡献率 | 第105-106页 |
C、 累计贡献率 | 第106页 |
D、 确定取几个成份作为主成份的判定方法有两种 | 第106页 |
E、 主成份分数 | 第106页 |
二、 附录2:因子分析原理 | 第106-108页 |
1 、 因子分析的数学表述 | 第106-107页 |
2 、 因子分析中的统计量 | 第107-108页 |
A、 因子与因子载荷 | 第107页 |
B、 共性方差 | 第107页 |
C、 因子得分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1页 |
后记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