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1页 |
一、 外资银行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| 第11-18页 |
(一) 美国外资银行分业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| 第11-14页 |
(二) 德国和欧盟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| 第14-17页 |
1 、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| 第14-16页 |
2 、 欧盟外资银行合业模式 | 第16-17页 |
(三) 小结 | 第17-18页 |
二、 外资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| 第18-23页 |
(一) 外资银行直接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| 第18-21页 |
1 、 限制外资银行投资证券的种类和额度 | 第18-20页 |
2 、 限制外资银行投资证券的集中度 | 第20页 |
3 、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国墙制度 | 第20-21页 |
(二) 外资银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| 第21-23页 |
(三) 小结 | 第23页 |
三、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立法分析 | 第23-29页 |
(一)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法律现状 | 第23-24页 |
(二)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立法的必要性 | 第24-28页 |
1 、 实施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 | 第24-26页 |
2 、 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6-28页 |
(三) 小结 | 第28-29页 |
四、 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法律保障 | 第29-35页 |
(一)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目标之探讨 | 第29-31页 |
(二) 存款保险机构与中央银行 | 第31-33页 |
(三)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国民待遇问题 | 第33-34页 |
(四)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| 第34-35页 |
(五) 小结 | 第35页 |
五、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法律选择 | 第35-42页 |
(一) 三种不同合业经营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| 第35-38页 |
1 、 全能银行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| 第35-36页 |
2 、 银行控股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| 第36-37页 |
3 、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二)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-现实法律选择 | 第38-39页 |
(三)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法律监管 | 第39-42页 |
(四) 小结 | 第42页 |
结束语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