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TE物理层上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无线通信发展概况 | 第11页 |
| ·LTE系统概述 | 第11-15页 |
| ·LTE技术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LTE的指标与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·LTE的协议架构 | 第13-14页 |
| ·LTE的关键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·论文研究意义及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结构安排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LTE物理层上行链路基本原理 | 第17-27页 |
| ·上行链路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·LTE物理层基本内容 | 第18-23页 |
| ·帧格式 | 第18页 |
| ·上行参考信号 | 第18-19页 |
| ·信道编码 | 第19-21页 |
| ·速率匹配 | 第21-22页 |
| ·循环前缀 | 第22-23页 |
| ·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 | 第23-26页 |
| ·SC-FDMA基本原理 | 第23-24页 |
| ·SC_FDMA与OFDMA的区别 | 第24-25页 |
| ·峰均比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无线信道模型及频偏 | 第27-39页 |
| ·SCME和IMT-A信道模型 | 第27-33页 |
| ·基本理论 | 第27-29页 |
| ·SCME信道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IMT-A信道模型 | 第30-32页 |
| ·信道模型建模 | 第32-33页 |
| ·频偏及其补偿方法 | 第33-38页 |
| ·频偏产生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| ·频偏补偿方法 | 第36页 |
| ·仿真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分集接收合并算法 | 第39-57页 |
| ·分集接收技术 | 第39-44页 |
| ·基本原理 | 第39-40页 |
| ·系统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·基于的准则 | 第41-42页 |
| ·干扰建模 | 第42-44页 |
| ·分集接收合并算法 | 第44-47页 |
| ·选择性合并 | 第44页 |
| ·等增益合并 | 第44页 |
| ·最大比合并及其简化算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干扰抑制合并 | 第45-46页 |
| ·简化的干扰抑制合并 | 第46-47页 |
| ·算法分析与比较 | 第47-50页 |
| ·两天线时MRC与IRC算法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·算法优缺点及运算量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·仿真分析与比较 | 第50-56页 |
| ·仿真条件 | 第50-51页 |
| ·SINR曲线比较 | 第51-53页 |
| ·误比特率比较 | 第53-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5章 仿真平台验证及DSP实现 | 第57-75页 |
| ·上行链路仿真平台 | 第57-63页 |
| ·系统链路图 | 第57-58页 |
| ·模块简介 | 第58-62页 |
| ·链路仿真参数设置 | 第62-63页 |
| ·仿真平台验证分集接收算法 | 第63-69页 |
| ·误帧率和吞吐量比较 | 第63-66页 |
| ·星座图比较 | 第66-69页 |
| ·简化算法DSP硬件实现 | 第69-74页 |
| ·DSP芯片简介 | 第69-70页 |
| ·简化算法的实现方法 | 第70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75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| 附录 | 第81-83页 |
| 缩写词索引 | 第83-85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85-89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