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创性声明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55页 |
1 甘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| 第12-19页 |
·国产甘草属植物种的地理分布 | 第13-16页 |
·甘草属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| 第16-17页 |
·国产甘草的生长型、生活型和生态型 | 第17页 |
·国产甘草种的相似性系数 | 第17-18页 |
·国产甘草种的分布特点 | 第18-19页 |
2 甘草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| 第19-27页 |
·在医药上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·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·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·在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 | 第26页 |
·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·在烟草业中的应用 | 第27页 |
·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| 第27页 |
·其它方面的应用 | 第27页 |
3 国产四种甘草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| 第27-43页 |
·国产四种甘草初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| 第29-33页 |
·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矿质元素含量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营养成分含量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·糖含量的研究 | 第32页 |
·甘草营养成分与年龄、采季关系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国产四种甘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| 第33-39页 |
·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| 第33页 |
·总皂甙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甘草酸含量的研究 | 第35页 |
·甘草甙和异甘草甙含量的研究 | 第35-36页 |
·甘草次酸与甘草甜素含量的研究 | 第36页 |
·甘草中三萜皂甙类化合物的种类和主要化合物的结构 | 第36-37页 |
·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主要化合物的结构 | 第37-39页 |
·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| 第39-41页 |
·次生代谢的主要前体物 | 第39-40页 |
·次生代谢物合成的主要途径 | 第40-41页 |
·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的途径 | 第41-43页 |
·人工种植 | 第41-42页 |
·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| 第42-43页 |
4 我国药用甘草资源的现状 | 第43-45页 |
5 小结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4页 |
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54-55页 |
第二章 国产四种甘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| 第55-78页 |
1 仪器与材料 | 第5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6-57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74页 |
·乌拉尔甘草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胀果甘草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光果甘草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刺果甘草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乌拉尔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胀果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光果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69-72页 |
·刺果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| 第72-74页 |
4 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第三章 甘草中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| 第78-93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78-79页 |
2 甘草中总皂甙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| 第79-8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80-85页 |
·甘草中总皂甙和总黄酮类粗提物的含量 | 第80-81页 |
·四种甘草根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定性试验 | 第81-82页 |
·甘草根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| 第82-85页 |
·芦丁标准试剂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82-84页 |
·甘草根黄酮含量的测定 | 第84-85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85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85-89页 |
5 结论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第四章 乌拉尔甘草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| 第93-10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3-95页 |
·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93页 |
·实验设备 | 第9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3-95页 |
·乌拉尔甘草色素的提取工艺流程 | 第93-94页 |
·乌拉尔甘草色素测试样品的配制及吸收光谱特性 | 第94-9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95-103页 |
·乌拉尔甘草色素对热的稳定性 | 第95页 |
·光照对乌拉尔甘草色素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·pH值对乌拉尔甘草色素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·NaCl、Na_2SO_3、V_c对乌拉尔甘草色素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·H_2O_2对乌拉尔甘草色素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·蔗糖、葡萄糖、柠檬酸对乌拉尔甘草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·金属离子(Fe~(3+)、Ca~(2+)、Cu~(2+)、Mg~(2+)、K~+)对甘草色素的影响 | 第101-103页 |
3 结论 | 第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第五章 甘草酸与灰绿黄堇DNA、延胡索乙素与乌拉尔甘草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紫外-可见光谱初步研究 | 第105-12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6-107页 |
2 实验步骤 | 第107-110页 |
·DNA的提取和纯化试剂 | 第107页 |
·DNA的提取方法 | 第107-108页 |
·DNA的纯化 | 第108页 |
·DNA的纯度检测与含量测定 | 第108-109页 |
·溶液配制与CV、UV曲线的测定条件 | 第109-11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0-118页 |
·实验条件的选择 | 第110页 |
·缓冲液系统与pH的选择 | 第110页 |
·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| 第110页 |
·扫描与测定时间的选择 | 第110页 |
·甘草酸与灰绿黄堇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110-115页 |
·甘草酸与灰绿黄堇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| 第110-113页 |
·甘草酸与灰绿黄堇DNA相互作用的紫外-可见光谱研究 | 第113-114页 |
·甘草酸与灰绿黄堇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·延胡索乙素与乌拉尔甘草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115-118页 |
·延胡索乙素与乌拉尔甘草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| 第115-116页 |
·延胡索乙素与乌拉尔甘草DNA相互作用的紫外-可见光谱研究 | 第116-117页 |
·延胡索乙素与乌拉尔甘草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4 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1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121-123页 |
附录 | 第123-125页 |
1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3-124页 |
2 参研课题 | 第124页 |
3 获奖情况 | 第124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