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国际法论文

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15页
引言第15-31页
 一、核能和平利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15-19页
 二、核能和平利用与环境保护第19-22页
 三、辐射防护与核电站安全第22-24页
 四、核能和平利用领域的核损害问题第24-28页
 五、本书的主要内容第28-30页
 六、预期价值:本书的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第30-31页
第一章 损害和核损害的基本界定第31-79页
 第一节 损害第31-47页
  一、损害的概念第31-34页
  二、关于损害概念的学说第34-41页
  三、损害的特征第41-42页
  四、损害的分类第42-47页
 第二节 核损害第47-65页
  一、核污染及其来源第47-49页
  二、核设施、核事故的概念第49-57页
  三、核损害的概念第57-62页
  四、核损害的特征和危害第62-65页
 第三节 核损害的分类第65-79页
  一、人体侵害第65-66页
  二、财产损害第66-68页
  三、环境损害第68-77页
  四、采取预防措施、恢复措施及合理措施的费用第77-79页
第二章 核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的历史演进第79-126页
 第一节 早期的核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第79-89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内立法的开端第79-80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际立法的开端第80-89页
 第二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的中期发展第89-99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内立法的进展第89-91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际立法的进展第91-99页
 第三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的晚近发展第99-126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内立法的日趋成熟第99-105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国际立法的日趋成熟第105-126页
第三章 核损害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第126-183页
 第一节 民事责任概述第126-130页
  一、民事责任的概念第126-128页
  二、民事责任的分类第128-129页
  三、民事责任的价值定位第129页
  四、民事责任的基础和功能第129-130页
 第二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基础第130-136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的概念第130-131页
  二、国际法律责任第131-132页
  三、国际损害责任第132-136页
 第三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36-159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的理论基础第136-147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47-159页
 第四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第159-165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概念第159-160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具体构成要件第160-165页
 第五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第165-178页
  一、关于因果关系的学说第165-174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中的具体因果关系第174-178页
 第六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免除第178-183页
  一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免除的概念第178页
  二、核损害民事责任免除的条件第178-181页
  三、核营运人的追索权第181-183页
第四章 核损害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第183-261页
 第一节 核损害责任制度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第183-186页
  一、核损害责任制度基本原则的内涵和特征第183-185页
  二、核损害责任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第185-186页
 第二节 严格责任原则和绝对责任原则第186-195页
  一、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的含义第186-187页
  二、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的形成和发展第187-191页
  三、核损害责任制度中的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第191-193页
  四、核营运人严格责任的法律政策基础第193-195页
 第三节 唯一责任或责任集中原则第195-199页
  一、惟一责任或责任集中原则的含义第195-196页
  二、有关惟一责任或责任集中原则的法律规定第196-198页
  三、实行责任集中原则的理由和例外第198-199页
 第四节 责任限制原则第199-212页
  一、责任限制原则的概念第199-200页
  二、国际和国内核责任立法对责任限制的相关规定第200-211页
  三、关于第三方核责任的若干特殊规定第211-212页
 第五节 强制性责任保险或财务保证原则第212-242页
  一、责任保险的基本原理第212-221页
  二、核责任保险和财务保证的含义和功能第221-228页
  三、国际和国内立法对责任保险和财务保证的相关规定第228-238页
  四、中国大陆核保险业的发展第238-242页
 第六节 单一管辖法院管辖原则第242-245页
  一、国际核责任公约的相关规定第242-243页
  二、国内核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第243-245页
 第七节 国家介入原则第245-254页
  一、国家介入原则的概念第245-247页
  二、国际核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第247-248页
  三、国内核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第248-254页
 第八节 不歧视原则第254-261页
  一、不歧视原则的含义第254-256页
  二、不歧视原则的国际法基础第256-261页
第五章 核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第261-299页
 第一节 核损害民事责任形式及其种类第261-264页
  一、消除危险和恢复原状第261-263页
  二、赔偿损失第263-264页
 第二节 核损害赔偿及其原则第264-271页
  一、核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第264-265页
  二、核损害赔偿的法律特征第265页
  三、核损害赔偿的原则第265-266页
  四、核损害赔偿的抗辩事由和诉讼时效第266-271页
 第三节 核损害赔偿的主体和范围第271-280页
  一、核损害赔偿权利主体(受害人)第272-274页
  二、核损害赔偿义务主体(加害人)第274页
  三、核损害赔偿的请求范围第274-277页
  四、核损害赔偿的请求顺序第277-278页
  五、跨国核损害的赔偿问题第278-280页
 第四节 核损害赔偿中的环境损害赔偿第280-290页
  一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基础第280-285页
  二、环境损害责任的基本问题第285-286页
  三、环境损害赔偿的计算第286-290页
 第五节 核损害赔偿的具体案例第290-299页
  一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及其损害赔偿第290-291页
  二、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及其损害赔偿第291-293页
  三、日本东海村核燃料加工厂临界事故(JCO 事故)及其损害赔偿第293-299页
第六章 中国核损害责任制度的建构第299-325页
 第一节 中国核损害责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299-306页
  一、台湾地区第299-305页
  二、中国大陆第305-306页
 第二节 中国大陆现行核损害责任制度的缺陷第306-312页
  一、原子能法及核损害责任法至今阙如第307-308页
  二、我国现行的侵权法规定无法解决核事故损害这一特殊问题第308-309页
  三、国务院《关于处理第三方核责任问题的批复》的不足之处第309-312页
 第三节 中国大陆核损害责任立法设想第312-325页
  一、建立和完善中国大陆核损害责任制度的必要性第312-313页
  二、建立和完善中国大陆核损害责任制度的主要指导思想第313-317页
  三、中国大陆核损害责任立法模式设想及其主要内容第317-325页
结束语第325-326页
参考文献第326-338页
后记第338-339页

论文共3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钛合金激光焊接及其熔池流动场数值模拟
下一篇:共晶系合金的深过冷与块体非晶合金晶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