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兴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12页 |
绪论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| 第12-28页 |
一、无所不在的兴 | 第13-16页 |
二、体用合一的兴 | 第16-18页 |
三、儒道浸染的兴 | 第18-22页 |
四、于义无取的兴 | 第22-27页 |
五、两种立场中的兴 | 第27-28页 |
第一章 起情——兴的激活 | 第28-53页 |
第一节 兴的原始发生 | 第28-35页 |
一、兴与人类原始思维 | 第29-31页 |
二、兴的语源意义 | 第31-32页 |
三、兴的嬗变图式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兴的现实发生 | 第35-46页 |
一、兴的现实发生基础 | 第36-39页 |
二、兴的现实发生的基本形式 | 第39-44页 |
三、兴的现实发生与异质同构论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兴的深层体验 | 第46-53页 |
一、胸次洒脱,中无障碍 | 第46-49页 |
二、绝虑凝神,用志不纷 | 第49-50页 |
三、思接千载,涵盖万有 | 第50页 |
四、素以处默,极物精微 | 第50-53页 |
第二章 立象——兴的言说 | 第53-96页 |
第一节 立象之由 | 第53-67页 |
一、唐诗与宋诗之辨 | 第55-58页 |
二、兴趣与理趣之辨 | 第58-62页 |
三、诗悟与禅悟之辨 | 第62-67页 |
第二节 立象之法 | 第67-82页 |
一、以比为核心的比兴观 | 第68-73页 |
二、以兴为核心的比兴观 | 第73-80页 |
三、比兴的诊释立场 | 第80-82页 |
第三节 意象的美学特性 | 第82-96页 |
一、易象与意象 | 第82-86页 |
二、意象与情景 | 第86-89页 |
三、语象、意象、复合意象 | 第89-93页 |
四、显象、隐象、无象 | 第93-96页 |
第三章 造境——兴的升华 | 第96-124页 |
第一节 兴的自然境界 | 第96-105页 |
一、无邪之思 | 第97-100页 |
二、天籁自鸣 | 第100-104页 |
三、工者无工 | 第104-105页 |
第二节 兴的空灵境界 | 第105-115页 |
一、空灵与虚无 | 第105-107页 |
二、空灵与充实 | 第107-112页 |
三、空灵与咏物诗 | 第112-115页 |
第三节 兴的人生境界 | 第115-124页 |
一、宁静和谐的追求 | 第116-117页 |
二、永恒无限的向往 | 第117-119页 |
三、生命智慧的呼唤 | 第119-124页 |
结束语: 诗兴 审美 人生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