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第一节 读者意识的内涵及晚近读者意识的时代特征 | 第12-33页 |
一、 读者意识的内涵及其历史衍变 | 第12-17页 |
1 、 读者意识和读者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2 、 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衍变 | 第14-17页 |
二、 晚近小说界读者意识的具体内涵 | 第17-25页 |
1 、 对读者与小说互动关系的阐释 | 第17-19页 |
2 、 对读者层次差别的关注 | 第19-20页 |
3 、 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分析 | 第20-23页 |
4 、 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情境的探讨 | 第23-25页 |
三、 晚近小说界读者意识转型的时代背景 | 第25-30页 |
1 、 社会整体状况的贫弱落后 | 第25-27页 |
2 、 中西社会思潮的冲撞融合 | 第27-29页 |
3 、 小说传播的广泛和创作的商业化 | 第29-30页 |
四、 晚近小说界读者意识的时代特征 | 第30-33页 |
1 、 争取读者目的的双重性和摇摆性 | 第30页 |
2 、 读者阅读期待文化指向的复杂性 | 第30-31页 |
3 、 读者地位置放的矛盾性 | 第31-32页 |
4 、 读者意识的理论自觉性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读者意识与晚近长篇小说的雅俗流变 | 第33-53页 |
一、 中国小说雅俗观念的变迁 | 第34-39页 |
1 、 传统的文学雅俗定位 | 第34-36页 |
2 、 小说在晚近的移位与晚近小说雅俗流变的复杂性 | 第36-39页 |
二、 “救世说”:由俗入雅、外俗内雅 | 第39-45页 |
1 、 平民化的小说形式--外俗 | 第40-42页 |
2 、 启蒙救亡的小说思想--内雅 | 第42-43页 |
3 、 读者意识--外俗内雅的现实根源 | 第43-45页 |
三 “消闲说”:回雅向俗、外雅内俗 | 第45-53页 |
1 、 读者心理的改变--向俗的阅读期待 | 第45-48页 |
2 、 读者群体的改变--求雅的审美期待 | 第48-50页 |
3 、 骈文小说的思想特征及其迅速消亡的原因 | 第50-53页 |
第三节 读者意识与晚近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变革 | 第53-68页 |
一、 集锦式结构的发展 | 第55-63页 |
1 、 传统集锦式的特征 | 第55-56页 |
2 、 报刊阅读情境--集锦式复兴的现实根源 | 第56-59页 |
3 、 晚近集锦式的发展 | 第59-63页 |
二、 珠花式结构的新变 | 第63-68页 |
1 、 传统珠花式的特征 | 第64-65页 |
2 、 晚近珠花式的新变 | 第65-68页 |
第四节 读者意识对晚近长篇小说叙事风格的影响 | 第68-81页 |
一、 小说叙事风格的三种基本类型 | 第68-74页 |
1 、 直陈叙事 | 第69-71页 |
2 、 讽刺叙事 | 第71-72页 |
3 、 反讽叙事 | 第72-74页 |
二、 晚近小说叙事风格的总体特征 | 第74-78页 |
1 、 直陈、讽刺的加强 | 第74-76页 |
2 、 反讽的减弱甚至消失 | 第76-78页 |
三、 从读者意识看晚近小说叙事风格特征的成因 | 第78-81页 |
1 、 叙事风格与读者意识的内在关联 | 第78-79页 |
2 、 读者意识转型--晚近小说风格的重要成因 | 第79-81页 |
结语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4页 |
附录 | 第94-95页 |
后记 | 第95-97页 |
原创性声明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