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导论 | 第1-9页 |
| 2 第三部门的基本概念及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| 第9-19页 |
| ·全球性“社团”革命兴起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社会因素——公民社会的传统 | 第10页 |
| ·经济因素 | 第10-11页 |
| ·政治因素 | 第11页 |
| ·西方视野下第三部门的基本概念 | 第11-13页 |
| ·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| 第13-19页 |
| ·中西方民间公益事业发展的传统和制度环境的差异 | 第13-15页 |
| ·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背景、概念、分类及其特征 | 第15-19页 |
| 3 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与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模式 | 第19-24页 |
| ·公共物品的相关概念 | 第19-21页 |
| ·我国目前公共物品供给的基本模式 | 第21-22页 |
| ·第三部门在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| 4.探寻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新的发展空间 | 第24-30页 |
| ·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| 第24-25页 |
| ·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优势 | 第25-26页 |
| ·经济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特殊国情 | 第26-27页 |
| ·社区公共品的供给 | 第27-30页 |
| 5.构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第三部门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| 第30-42页 |
| ·必要性——志愿失灵问题的客观存在 | 第30-31页 |
| ·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| 第31-32页 |
| ·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 | 第32-35页 |
| ·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互动模式 | 第35-38页 |
| ·委托模式——政府引导式的合作 | 第36-37页 |
| ·替代模式——市场导向式的结果 | 第37-38页 |
| ·政府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| 第38-42页 |
| 6.广州市文昌慈善会——一个成功运作的社区第三部门组织 | 第42-46页 |
| ·文昌慈善会产生的原因: | 第43-44页 |
| ·文昌慈善会在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优势: | 第44-45页 |
| ·文昌慈善会与政府组织合作协调的互动关系: | 第45-46页 |
| 7.结语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47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