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研究生教育论文

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--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9页
目录第9-12页
图目录第12-13页
表目录第13-14页
1 引言第14-22页
   ·问题的缘起第14-17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0页
   ·研究思路第20-22页
2 研究生教育质量:相关概念与模式辨析第22-37页
   ·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观第22-26页
     ·高等教育质量第22-24页
     ·高等教育质量观第24-26页
   ·从质量保证到全面质量管理第26-30页
     ·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第26-29页
     ·全面质量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动第29-30页
   ·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第30-33页
     ·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概念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程第31-33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解析第33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所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3页
     ·研究生院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3-34页
     ·综合开放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5-37页
3 基于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第37-74页
   ·美国的认证与排行第37-45页
     ·认证制度第37-42页
     ·大学排行第42-45页
   ·英国的学科基准与资格框架第45-49页
     ·校外督察员制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·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外部保障第46-49页
   ·日本的多元评价第49-52页
     ·“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”的评价第50-52页
     ·各种团体进行的评价第52页
   ·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第52-61页
     ·鉴定评估第54-58页
     ·水平评估第58-59页
     ·选优评估第59-61页
   ·基于学科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外部保障第61-74页
     ·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定位与特性第61-66页
     ·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第66-69页
     ·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第69-74页
4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第74-119页
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74-84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流程的解析第74-79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第79-80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子的调查第80-84页
   ·教师与导师队伍的质量保障第84-94页
     ·教师和导师的资格界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·教师与导师质量保障的个案解析第85-90页
     ·教师与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指标第90-91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教师与导师队伍的构建策略第91-94页
   ·生源的质量保障第94-101页
     ·通常的标准第94-95页
     ·研究生招生的途径与方法第95-97页
     ·衡量生源质量的量化指标与案例分析第97-99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生源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·课程设置的质量保障第101-113页
     ·课程质量的标准第102页
     ·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架构的启迪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·我国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课程设置的规范第112-113页
   ·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第113-119页
     ·形式上的要求第114页
     ·内容上的要求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法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标准的个案分析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中国科学院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启示第117-119页
5 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证分析第119-131页
   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因子的调查第119-121页
   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导师队伍的分析第121-123页
   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生源分析第123-126页
   ·解析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计划第126-128页
   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第128-131页
6 结论第131-142页
   ·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构想第131-134页
   ·关于质量保障制度的若干建议第134-139页
     ·目标管理制度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·过程管理制度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·其它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第137-139页
   ·质量保障机制有效性的若干举措第139-140页
   ·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40页
   ·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与建议第140-142页
参考文献第142-148页
附录第148-160页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60-161页
致谢第161页

论文共1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劳动分工、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——内生增长理论研究
下一篇:氮素对烤烟生长、养分吸收和分配及品质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