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导言 | 第1-11页 |
| 一、 选题的缘起 | 第6-7页 |
| 二、 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起点 | 第7-9页 |
| 三、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 、 选题的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| 2 、 选题的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| 四、 论文结构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理论.假设.研究设计 | 第11-19页 |
| 一、 本研究的理论工具和初步假设 | 第11-16页 |
| 1 、 社会控制理论 | 第11-13页 |
| 2 、 角色理论 | 第13页 |
| 3 、 基本假设 | 第13-14页 |
| 4 、 有关概念的解释 | 第14-16页 |
| 二、 研究设计 | 第16-17页 |
| 三、 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桃河煤矿的安全史 | 第19-24页 |
| 一、 桃河煤矿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 桃河煤矿的安全状况 | 第20-22页 |
| 1 、 桃河煤矿的技术变迁 | 第20页 |
| 2 、 从建矿到1984年的安全史 | 第20-21页 |
| 3 、 1985年之后的安全史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 经常性安全教育对桃河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桃河煤矿的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 | 第24-42页 |
| 一、 岗位评比 | 第24-30页 |
| 二、 “四五四保”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 案例、典型教育和“二.五”活动 | 第31-33页 |
| 四、 “群监网”和“青监岗” | 第33-34页 |
| 五、 日常安全宣传与“高潮日”活动 | 第34-37页 |
| 六、 家属联保 | 第37-38页 |
| 七、 “三违”帮教 | 第38-42页 |
| 第四章 安全规范的内化和与工作行为的整合 | 第42-48页 |
| 一、 工人的评价:对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体系的回应 | 第42-44页 |
| 二、 一个控制系统:经常性安全教育方法构建的管理体系 | 第44-46页 |
| 三、 控制系统的影响力:被嵌入多重角色学习和扮演的安全规范和意识 | 第46-4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一、 基本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二、 对本研究的讨论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50-52页 |
| 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