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态复相钢的成分设计及其性能的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6页 |
| ·关于耐磨铸铁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| 第12-13页 |
| ·关于耐磨铸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| 第13-16页 |
| ·耐磨钢强韧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内外对奥氏体-贝氏体钢的研究情况 | 第18-2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| 第20-23页 |
| ·铸态奥氏-贝氏体钢的成分设计思路 | 第21-22页 |
| ·铸态奥氏-贝氏体钢的试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主要原理 | 第23-37页 |
| ·影响材料强韧性的主要因素 | 第23-25页 |
| ·固溶强化 | 第24页 |
| ·细晶强化 | 第24-25页 |
| ·第二相强化 | 第25页 |
| ·位错强化 | 第25页 |
| ·相变强化 | 第25页 |
| ·合金元素在钢的作用 | 第25-27页 |
| ·碳的作用 | 第26页 |
| ·硅的作用 | 第26页 |
| ·锰的作用 | 第26页 |
| ·铬的作用 | 第26-27页 |
| ·钼的作用 | 第27页 |
| ·稀土的作用 | 第27页 |
| ·钛的作用 | 第27页 |
| ·钒的作用 | 第27页 |
| ·凝固组织的控制 | 第27-30页 |
| ·晶粒尺寸的控制 | 第28页 |
| ·铸锭组织的控制 | 第28-30页 |
| ·磨料磨损及影响材料耐磨性的因素 | 第30-33页 |
| ·微观切削 | 第30页 |
| ·多次塑变(微观犁皱或微观压入)引起断裂的磨损 | 第30页 |
| ·微观脆性断裂(剥落)的磨损 | 第30-31页 |
| ·影响耐磨性的内部因素 | 第31-33页 |
| ·影响耐磨性的外部因素 | 第33页 |
| ·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原理 | 第33-37页 |
| ·洛氏硬度测试原理 | 第33-34页 |
| ·维氏硬度测试原理 | 第34-35页 |
| ·冲击韧性测试原理 | 第35-36页 |
| ·磨损测试原理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试件的制备 | 第37-40页 |
| ·成分设计 | 第37-39页 |
| ·合金熔炼及铸造工艺 | 第39页 |
| ·试件制取尺寸 | 第39-40页 |
|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| 第40-63页 |
| ·试件的硬度测试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·试件洛氏硬度测试 | 第40页 |
| ·洛氏硬度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·试件显微硬度测试 | 第43页 |
| ·试件冲击韧性测试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试件冲击韧性测试 | 第43-44页 |
| ·试件冲击韧性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试件的磨损测试和分析 | 第47-51页 |
| ·试件的磨损测试 | 第47页 |
| ·相对耐磨性β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相对耐磨性β的回归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灰关联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·金相组织组织的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57-63页 |
| 第五章 讨论 | 第63-69页 |
| ·加氮对比试验 | 第63-65页 |
| ·成分设计 | 第63-64页 |
| ·对比试验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贝氏体转变机理初步探讨 | 第65-66页 |
| ·铸态复相钢的成分对其性能影响讨论 | 第66-69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体会 | 第69-72页 |
| ·结论 | 第69页 |
| ·体会 | 第69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表 | 第75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