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一、 公有公共设施概念的界定及立法概况 | 第7-15页 |
(一) 公有公共设施的概念 | 第7-8页 |
(二) 公有公共事实与营造物、公物概念的比较 | 第8-10页 |
(三) 公有公共设施与公有建筑物、部分公营事业机构所设置或管理的公共设施的区别 | 第10页 |
(四) 各国立法概况(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) | 第10-15页 |
二、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| 第15-22页 |
(一) 国家危险责任论及其发展 | 第15-19页 |
1 、 否定时期 | 第15-17页 |
2 、 相对肯定时期 | 第17-18页 |
3 、 全面肯定时期 | 第18-19页 |
(二) 公共服务论及其发展 | 第19-22页 |
1 、 公共服务论的提出 | 第20页 |
2 、 公共服务论的内容 | 第20-22页 |
3 、 德国的服务行政论 | 第22页 |
三、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| 第22-25页 |
(一) 须为公有公共设施 | 第23页 |
(二) 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有欠缺 | 第23-24页 |
(三) 公民的生命、身体或财产受到现实的损害 | 第24页 |
(四) 公民受到的损害需与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的欠缺,具有因果关系 | 第24-25页 |
四、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权的行使 | 第25-32页 |
(一)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当事人 | 第25-27页 |
1 、 损害赔偿请求权人 | 第25-26页 |
2 、 赔偿义务机关 | 第26-27页 |
(二) 损害赔偿的请求程序 | 第27-29页 |
1 、 法国的损害赔偿请求程序 | 第27-28页 |
2 、 台湾地区的损害赔偿请求程序 | 第28-29页 |
(三) 损害赔偿的方法与范围 | 第29-32页 |
1 、 损害赔偿的方法 | 第29-30页 |
2 、 损害赔偿的范围 | 第30-32页 |
五、 将其纳入我国赔偿法的可能与适用上的问题 | 第32-41页 |
(一) 我国目前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现状 | 第32页 |
(二) 将其纳入我国赔偿法的理由 | 第32-34页 |
(三) 将其纳入我国赔偿法的现实可能 | 第34-36页 |
(四) 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6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后记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