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茂膜海绵细胞培养中的污染分析与控制方法初探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28页 |
·海绵与海绵生物活性物质 | 第9-12页 |
·重要的药源生物-海绵 | 第9页 |
·海绵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·海绵活性物质药物开发中的药源供给不足问题 | 第11-12页 |
·海绵细胞离体培养 | 第12-16页 |
·海绵细胞培养工作的意义 | 第12页 |
·海绵细胞基本培养方法的探索 | 第12-14页 |
·培养基的开发 | 第14-15页 |
·海绵细胞团离体培养 | 第15-16页 |
·长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·海绵细胞离体培养中的污染问题 | 第16-21页 |
·污染原因 | 第16-17页 |
·海绵细胞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 | 第17-18页 |
·海绵细胞培养中的原生生物污染 | 第18-21页 |
·海绵细胞离体培养中的污染控制 | 第21-23页 |
·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| 第21-22页 |
·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的污染控制 | 第22-23页 |
·本课题研究目的 | 第23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海绵细胞团离体培养中的污染分析 | 第28-40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9-30页 |
·原材料的采集和水族槽养殖 | 第30页 |
·离散海绵细胞的制备 | 第30页 |
·海绵细胞团的离体培养 | 第30-31页 |
·微生物污染的分离方法 | 第31页 |
·平板菌落计数法 | 第3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7页 |
·海绵细胞团的形成过程及污染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不同污染的判断 | 第34-36页 |
·微生物污染发生的规律 | 第36-37页 |
·原生生物出现规律 | 第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微生物的污染与控制 | 第40-54页 |
·引言 | 第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3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组织块的预处理 | 第41页 |
·制备离散的海绵细胞 | 第41-42页 |
·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细胞 | 第42页 |
·海绵细胞培养 | 第42-43页 |
·药敏实验筛选抗生素 | 第4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2页 |
·组织块的预处理效果 | 第43-44页 |
·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细胞 | 第44-46页 |
·抗生素在海绵细胞培养中的使用 | 第46-51页 |
·抗生素对海绵细胞贴壁和聚集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抗生素抑菌效果和对海绵细胞团形成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·药敏实验筛选抗生素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原生生物污染及控制 | 第54-76页 |
·引言 | 第5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7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5-57页 |
·原生生物生态习性和形态学研究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污染控制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7-73页 |
·虫体形态学与分类 | 第57-61页 |
·虫体Ⅰ-波豆虫 | 第57-59页 |
·虫体Ⅱ-裸甲藻 | 第59-61页 |
·虫体生态习性 | 第61-68页 |
·两种虫体的种间关系 | 第61-64页 |
·pH耐受范围 | 第64-65页 |
·盐度耐受范围 | 第65-67页 |
·盐度对虫体种群生长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污染控制方法初探 | 第68-73页 |
·硫酸铜对波豆虫和裸甲藻的致死作用 | 第68-70页 |
·硫酸铜对海绵细胞活性和成团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高盐度培养对海绵细胞生长和成团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76-7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