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| 第12-33页 |
第一章 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 | 第12-16页 |
1.1. 生物化学法基本原理 | 第12-14页 |
1.1.1. 废水处理中常见的微生物及酶的作用 | 第12-13页 |
1.1.2. 细菌生长曲线 | 第13-14页 |
1.2. 废水的生化处理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. 好氧处理 | 第14-15页 |
1.2.2. 厌氧处理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膜的制备及其组件 | 第16-19页 |
2.1. 膜的制备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1.1. 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膜 | 第16-17页 |
2.1.2. 拉伸法制备中空纤维微孔膜 | 第17页 |
2.1.3. 复合膜的制备工艺 | 第17页 |
2.1.4. 无机膜的制备 | 第17页 |
2.2. 膜组件 | 第17-19页 |
2.2.1. 膜组件的分类及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2.2. 管式膜组件 | 第18页 |
2.2.3. 中空纤维膜组件 | 第18页 |
2.2.4. 板框式膜组件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膜—生物反应器 | 第19-32页 |
3.1. 膜—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| 第19-22页 |
3.2. 膜污染的形成、控制与清洗 | 第22-26页 |
3.2.1. 膜污染的形成 | 第22-24页 |
3.2.2. 膜污染与膜结构 | 第24页 |
3.2.3. 膜污染与原水性质 | 第24页 |
3.2.4. 膜污染与膜—生物反应器运行工艺 | 第24-25页 |
3.2.5. 膜污染的防治与清洗 | 第25-26页 |
3.3. 膜运行参数 | 第26-27页 |
3.3.1. 透膜压力 | 第26-27页 |
3.3.2. 膜面流速 | 第27页 |
3.4.生物反应器运行条件 | 第27-30页 |
3.4.1. 混合液悬浮污泥浓度(MLSS) | 第27-28页 |
3.4.2. 污泥停留时间(SRT)和水力停留时间(HRT) | 第28-29页 |
3.4.3. 耐COD冲击性 | 第29页 |
3.4.4. 运行方式 | 第29-30页 |
3.5. 生物相 | 第30页 |
3.6. 膜—生物反应器的强化手段 | 第30页 |
3.7. 膜—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本文工作的目的及内容 | 第32-33页 |
4.1. 需解决问题 | 第32页 |
4.2. 研究目标 | 第32-33页 |
第二部分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3-38页 |
第五章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3-38页 |
5.1.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| 第33页 |
5.1.1. 初生中空纤维的纺制 | 第33页 |
5.1.2. 膜的制备 | 第33页 |
5.2.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的表征 | 第33-38页 |
5.2.1. 膜的几何参数 | 第33-34页 |
5.2.2. 膜的孔隙率 | 第34页 |
5.2.3.膜的平均孔径 | 第34页 |
5.2.4. 膜的表面形态 | 第34-35页 |
5.2.5. 膜的透气性 | 第35-36页 |
5.2.6. 膜的泡点 | 第36页 |
5.2.7. 膜的结晶度 | 第36页 |
5.2.8. 膜的主要技术参数 | 第36-38页 |
第三部分 外置式膜—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| 第38-59页 |
第六章 实验条件 | 第38-40页 |
6.1. 超微滤膜组件 | 第38页 |
6.2. 生物反应器 | 第38页 |
6.3. 实验药品 | 第38-39页 |
6.4. 设备与分析仪器 | 第39页 |
6.5. 实验流程 | 第39-40页 |
第七章 分析与测试手段 | 第40-42页 |
7.1. 化学需氧量(COD_(cr))的测定 | 第40页 |
7.2. MLSS的测定 | 第40页 |
7.3. NH_3-N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7.4. 污泥沉降比(SV)的测定 | 第41页 |
7.5. 其他各种参数的测定 | 第41-42页 |
第八章 污水的配制与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| 第42-43页 |
8.1. 污水的配制 | 第42页 |
8.2.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| 第42-43页 |
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9页 |
9.1. RMBR的处理效果及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的影响 | 第43-48页 |
9.1.1. 实验内容 | 第43页 |
9.1.2. RMBR的处理效果 | 第43-45页 |
9.1.3. 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对RMBR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9.2. 氨氮(NH_3-N)、浊度和SS的去除 | 第48-49页 |
9.2.1. 污水脱氮处理技术 | 第48页 |
9.2.2. NH_3-N、浊度和SS的去除 | 第48-49页 |
9.3. 临界膜通量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9.3.1. 实验内容 | 第49-50页 |
9.3.2. 临界膜通量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9.4. 临界循环比及添加PAC和硫酸铝的影响 | 第52页 |
9.4.1. 实验内容 | 第52页 |
9.4.2. 添加粉末活性炭和硫酸铝对临界循环比的影响 | 第52页 |
9.5. 温度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9.5.1. 实验内容 | 第52-53页 |
9.5.2. 温度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9.6. 膜的清洗 | 第54-56页 |
9.6.1. 实验内容 | 第54-55页 |
9.6.2. 清洗对膜通量的恢复 | 第55-56页 |
9.7. 透膜压力(TMP)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9.7.1. 实验内容 | 第56页 |
9.7.2. TMP对出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9.8. 膜组件反置运行对膜通量的恢复 | 第57-59页 |
9.8.1. 实验内容 | 第57-58页 |
9.8.2. 膜组件反置运行对膜通量的恢复 | 第58-59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 | 第59-61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