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外居住区环境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居住区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人性化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研究进展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居住区环境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居住区内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的创新性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、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| ·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| ·相关研究范围的确定 | 第19-20页 |
| ·调研的地域范围 | 第19页 |
| ·调研对象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| ·调研人群的范围 | 第20页 |
| ·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知识 | 第20-24页 |
| ·人、行为、环境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·马斯洛需求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·安全感 | 第22-23页 |
| ·适当距离 | 第22页 |
| ·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| ·安全感与空间 | 第23页 |
| ·领域性 | 第23-24页 |
| ·领域性的定义 | 第23页 |
| ·领域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| ·领域性与空间 | 第24页 |
| ·私密性 | 第24页 |
| ·私密性的定义 | 第24页 |
| ·私密性与空间 | 第24页 |
| ·求异性 | 第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老城区与城中村的行为调查与分析 | 第25-33页 |
| ·问卷分析 | 第25-29页 |
| ·行为活动分析 | 第25页 |
| ·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年龄特征分析 | 第26页 |
| ·文化特征分析 | 第26页 |
| ·时间分布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行为客体特征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交通功能分析 | 第27页 |
| ·服务设施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居民行为分类及心理需求 | 第29页 |
| ·必要性活动 | 第29页 |
| ·自发性活动 | 第29页 |
| ·社会性活动 | 第29页 |
| ·环境评价 | 第29-30页 |
| ·居住区环境的改造建议 | 第30-32页 |
| ·暂时性解决建议 | 第30-31页 |
| ·改善交通系统 | 第30-31页 |
| ·增加休闲娱乐、健身的设施 | 第31页 |
| ·长远性规划及改造建议 | 第31-32页 |
| ·修建小游园或街旁绿地的休闲场所 | 第31-32页 |
| ·保留茶馆 | 第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行为调研与分析 | 第33-60页 |
| ·海口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行为分析 | 第33-46页 |
| ·荣域概况 | 第33-34页 |
| ·居民行为内容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年龄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文化特征分析 | 第36页 |
| ·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| 第36页 |
| ·行为客体特征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·交通功能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吸引要素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环境氛围分析 | 第38页 |
| ·场所分布特征 | 第38-45页 |
| ·整体环境评价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三亚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行为分析 | 第46-59页 |
| ·清平乐概况 | 第46-47页 |
| ·居民行为活动内容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年龄特征分析 | 第48页 |
| ·文化特征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时间分布特征 | 第49页 |
| ·行为客体特征分析 | 第49-58页 |
| ·交通功能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吸引要素分析 | 第51页 |
| ·环境氛围分析 | 第51页 |
| ·场所分布特征 | 第51-58页 |
| ·整体环境评价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五章 理论分析与总结 | 第60-66页 |
| ·行为类型及习惯 | 第60-62页 |
| ·行为类型 | 第60-61页 |
| ·行为习惯 | 第61-62页 |
| ·便捷性行为 | 第61-62页 |
| ·依托性行为 | 第62页 |
| ·体验性行为 | 第62页 |
| ·影响因素 | 第62-64页 |
| ·主观因素 | 第62-63页 |
| ·年龄因素 | 第63页 |
| ·性别因素 | 第63页 |
| ·文化因素 | 第63页 |
| ·情绪因素 | 第63页 |
| ·客观因素 | 第63-64页 |
| ·气候因素 | 第63-64页 |
| ·交通因素 | 第64页 |
| ·公共设施因素 | 第64页 |
| ·环境氛围因素 | 第64页 |
| ·海南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的缺失 | 第64-65页 |
| ·形式大于功能 | 第64页 |
| ·植物搭配混乱 | 第64-65页 |
| ·人性化设计欠缺 | 第65页 |
| ·安全性设计缺失 | 第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六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海南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设计探索 | 第66-71页 |
| ·设计原则 | 第66-67页 |
| ·整体性原则 | 第66页 |
| ·安全性原则 | 第66页 |
| ·生态性原则 | 第66-67页 |
| ·便捷性原则 | 第67页 |
| ·舒适性原则 | 第67页 |
| ·景观结构布局 | 第67-68页 |
| ·低层住区 | 第67-68页 |
| ·多层住区 | 第68页 |
| ·高层住区 | 第68页 |
| ·细部设计 | 第68-69页 |
| ·自然绿化的生态空间 | 第68页 |
| ·人行步道的交通空间 | 第68-69页 |
| ·休闲娱乐的交流空间 | 第69页 |
| ·健身游戏的场地空间 | 第69页 |
| ·文化艺术的景观空间 | 第69页 |
| ·消防、停车的功能性空间 | 第6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| 结语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附录一 | 第75-76页 |
| 附录二 | 第76-77页 |
| 附录三 | 第77-78页 |
| 附录四 | 第78-7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