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及其在中国的实现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前言第6-10页
 一、 选题的意义第6-7页
 二、 本文的研究方法第7-8页
 三、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8-10页
第一章 程序正义的功能与意义第10-19页
 一、 程序正义的内涵第10-11页
  (一) 程序第10-11页
  (二) 程序正义第11页
 二、 程序正义的功能第11-16页
  (一) 程序正义在宏观上有效地保证了实体正义的实现第12-13页
  (二) 程序正义有效地弥补了实体法律制度的不足第13-15页
  (三) 使诉讼结果获得正当性第15-16页
 三、 程序正义的社会意义第16-19页
  (一) 制约权力,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第16-17页
  (二) 程序正义有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第17-18页
  (三) 促进人权的保障第18-19页
第二章 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标准第19-24页
 一、 程序的中立性原则第20-21页
 二、 程序的平等性原则第21页
 三、 程序的参与性原则第21-22页
 四、 程序的公开性原则第22-23页
 五、 程序的自由性第23-24页
 六、 程序的自治性第24页
第三章 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状况的实证分析第24-34页
 一、 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取得的成绩第24-25页
 二、 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存在的问题第25-30页
  (一) 法官不能独立第25-26页
  (二) 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平等第26-27页
  (三) 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第27页
  (四) 程序不公开现象存在第27页
  (五) 程序中的非选择性状况存在第27-28页
  (六) 直接言词原则得不到贯彻第28-30页
 三、 程序不公正的原因第30-34页
  (一) 立法上的原因第30-31页
  (二) 司法体制上的原因第31-32页
  (三) 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(四) 法官素质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差距第33-34页
第四章 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与实现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第34-53页
 一、 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——当代中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第34-36页
 二、 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第36-53页
  (一) 确保法院和法官的独立,保障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实现第37-44页
  (二) 辩论主义的确立和法官释明权的赋予第44-47页
  (三) 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第47-49页
  (四) 司法公开原则的完善第49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文学的怪诞特征初探
下一篇:弹性长桩的横向承载力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