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自序 | 第8-9页 |
1 动物概念的界定 | 第9-13页 |
1.1 动物的定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动物的定义对于本文的意义 | 第9页 |
1.1.2 动物的一些权威定义 | 第9-10页 |
1.1.3 本文采用的“动物”一词的定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动物不是物 | 第11-13页 |
1.2.1 《德国民法典的创举》 | 第11页 |
1.2.2 “动物不是物”引起的思考 | 第11-13页 |
2 主体的概念 | 第13-21页 |
2.1 传统的“以人为中心”的伦理学 | 第13-14页 |
2.2 主体和客体的划分 | 第14-21页 |
2.2.1 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与本文讨论问题的关系 | 第14页 |
2.2.2 西方主体性原则的确立阶段 | 第14-15页 |
2.2.3 西方主体性原则的完成阶段 | 第15-16页 |
2.2.4 “人性模型”的变迁,主体的消解 | 第16-21页 |
2.2.4.1 非理性“人性模型” | 第17页 |
2.2.4.2 存在主义 | 第17-18页 |
2.2.4.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| 第18-19页 |
2.2.4.4 后现代主义哲学 | 第19-20页 |
2.2.4.5 对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总结 | 第20-21页 |
3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观念 | 第21-29页 |
3.1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| 第21-22页 |
3.2 中华文化形而上学“负”的方法 | 第22-27页 |
3.2.1 刘歆对诸子百家的分类 | 第23页 |
3.2.2 先秦道家的演进 | 第23页 |
3.2.3 先秦道家的第一阶段——杨朱 | 第23-24页 |
3.2.4 先秦道家的第二阶段——《老子》 | 第24-25页 |
3.2.5 名家及思想 | 第25-26页 |
3.2.6 先秦道家的第三阶段——庄子 | 第26-27页 |
3.3 形而上学“负”的方法在先秦以后的发展 | 第27-29页 |
4 动物如何成为法律上的主体 | 第29-33页 |
4.1 对动物法律上的有限主体地位的一些其它论证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1.1 高利红博士的道德主体论 | 第29页 |
4.1.2 功利主义的方法 | 第29页 |
4.1.3 上述方法的局限性 | 第29-30页 |
4.2 近现代法律主体的影像 | 第30-31页 |
4.2.1 近现代法律主体(人)之影像 | 第30-31页 |
4.2.2 现代法律主体(人)之影像 | 第31页 |
4.3 本文拟采用的法律主体的影像 | 第31-33页 |
5 为什么仅将且将动物列为主体且为有限主体 | 第33-40页 |
5.1 仅为动物谋求法律上主体地位的原因 | 第33页 |
5.2 动物可以成为法律上有限主体 | 第33页 |
5.3 感情上的支持 | 第33-38页 |
5.3.1 感情因素的重要性 | 第33-34页 |
5.3.2 实验动物 | 第34-36页 |
5.3.3 饲养动物 | 第36-37页 |
5.3.4 狩猎动物 | 第37-38页 |
5.4 动物解放运动的发展 | 第38-40页 |
5.4.1 动物解放运动的兴起 | 第38-39页 |
5.4.2 动物解放运动团体的成立与推动立法 | 第39页 |
5.4.3 世界各地的动物解放运动 | 第39-40页 |
后序 | 第40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