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绪论 | 第1-16页 |
1.1 脂肪替代品 | 第7页 |
1.2 脂肪替代品的分类 | 第7-8页 |
1.3 蔗糖聚酯(Sucrose polyesters,SPE) | 第8-9页 |
1.4 蔗糖聚酯的合成——酯交换法 | 第9-11页 |
1.5 微波化学合成 | 第11-12页 |
1.5.1 微波的性质 | 第11页 |
1.5.2 微波合成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6 相转移催化 | 第12-13页 |
1.7 超临界技术 | 第13-14页 |
1.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标 | 第14-1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16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设备 | 第16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16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16页 |
2.2 蔗糖聚油酸酯的合成 | 第16-19页 |
2.2.1 超临界合成油酸甲酯 | 第16-17页 |
2.2.2 传统加热法合成蔗糖聚油酸酯 | 第17-19页 |
2.2.3 微波技术合成蔗糖聚酯 | 第19页 |
2.2.4 相转移催化-微波辐射合成 | 第19页 |
2.3 产品的纯化 | 第19-20页 |
2.4 产品的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4.1 产品的外观 | 第20页 |
2.4.2 产品结构的初步鉴定 | 第20页 |
2.4.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| 第20页 |
2.4.4 热分析--热重法 | 第20-21页 |
2.4.5 原子吸收分析 | 第21页 |
2.4.6 产品中甲醇残留量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4.7 产品的理化检验 | 第22-24页 |
3 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 | 第24-45页 |
3.1 油酸甲酯的超临界合成 | 第24-27页 |
3.1.1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| 第24页 |
3.1.2 反应时间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3.1.3 反应物配比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| 第25页 |
3.1.4 操作压力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| 第25页 |
3.1.5 油酸甲酯的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2 蔗糖油酸聚酯的合成 | 第27-37页 |
3.2.1 反应催化剂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3.2.2 反应助溶剂的选择 | 第28-30页 |
3.2.3 传统加热法合成条件的优选 | 第30-33页 |
3.2.4 微波合成蔗糖聚酯 | 第33-36页 |
3.2.5 相转移催化-微波辐射合成蔗糖聚酯 | 第36-37页 |
3.3 产品的纯化 | 第37-38页 |
3.4 产品分析 | 第38-45页 |
3.4.1 产品的外观及初步鉴定 | 第38页 |
3.4.2 产品结构的初步鉴定 | 第38-39页 |
3.4.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.4 热分析--热重法 | 第40-41页 |
3.4.5 原子吸收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4.6 产品中残留甲醇的测定 | 第43页 |
3.4.7 产品的理化检验 | 第43-45页 |
4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5 致谢 | 第46-47页 |
6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7 附图 | 第49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