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--城市经济管理论文

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一章 前言第9-16页
 一、选题背景第9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3页
  (一) 国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(二) 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三、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-15页
 四、论文的创新点第15-16页
第二章 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及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第16-21页
 一、石油资源型城市第16-17页
  (一) 资源型城市第16页
  (二) 石油资源型城市第16-17页
 二、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特征第17-18页
  (一) 高度的石油资源依赖性第17页
  (二) 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单一第17页
  (三) 城市功能和企业功能高度混合第17-18页
  (四) 城市开发的突发性和布局的分散性第18页
 三、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第18-21页
第三章 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转型的必要性第21-28页
 一、我国的主要石油资源型城市第21-22页
 二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第22-26页
  (一) 石油资源现状第22-23页
  (二) 产业结构现状第23-24页
  (三) 从业结构和专业技术结构现状第24-26页
 三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第26-28页
  (一) 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要求第26-27页
  (二) 是实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27页
  (三) 是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客观要求第27-28页
第四章 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SWOT分析第28-38页
 一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发展优势第28-30页
  (一) 传统的资源优势第28页
  (二) 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第28-29页
  (三) 各自有力的区位优势第29页
  (四) 信息技术发展的后发优势第29-30页
 二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发展劣势第30-33页
  (一) 经济转型难度大第30页
  (二) 石油资源资源日益枯竭第30-31页
  (三) 产业结构严重失衡、二元结构突出第31页
  (四) 城市管理机制、体制问题突出第31-32页
  (五) 经济转型资金匮乏,人才短缺第32页
  (六) 环境污染加剧,生态破坏严重第32-33页
 三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发展机遇第33-35页
  (一) 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第33页
  (二) 国家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利政策第33-34页
  (三) 国家产业转移、产业调整的积极形势第34-35页
 四、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第35-38页
  (一) 次贷危机影响下的经济衰退第35页
  (二) 国际油价波动频繁对石油石化业的不利影响第35-36页
  (三) 我国城市间竞争的加剧第36-38页
第五章 国外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第38-43页
 一、国外主要石油资源型城市第38页
 二、国外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经验第38-41页
  (一) 美国休斯顿第38-39页
  (二) 阿塞拜疆巴库第39-40页
  (三) 基尔库克油田和玻利瓦尔油田第40-41页
 三、国外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的启示第41-43页
  (一) 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41页
  (二) 建立结构完整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第41页
  (三) 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替代产业第41-42页
  (四) 发展多元化经济第42-43页
第六章 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对策第43-54页
 一、制定产业支持政策,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43-46页
  (一) 培育新型主导产业第43-44页
  (二) 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石油产业第44-45页
  (三) 引导、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45-46页
  (四) 培育多元化产业第46页
 二、优化财税结构,降低财税成本第46-48页
  (一) 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第46页
  (二) 合理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第46-47页
  (三) 建立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基金第47-48页
 三、理顺政企关系,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第48-50页
  (一) 政府首先应加强自身建设第48-49页
  (二) 政府要切实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第49页
  (三) 适时下放社会管理职能第49页
  (四) 重点建立健全两个机制第49-50页
 四、发展循环经济,推进可持续发展第50-51页
  (一) 做好制度创新第50页
  (三) 做好技术创新第50-51页
 五、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源,构建激励性的人才机制第51-52页
  (一) 合理确立人才的标准第51页
  (二) 规范人才市场第51页
  (三) 营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第51-52页
 六、加强综合治理,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52页
  (一) 加强污染源头治理第52页
  (二) 强化污染评估手段第52页
  (三) 严格许可排放措施第52页
 七、拓宽劳动就业渠道,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52-54页
  (一) 推进就业市场化第53页
  (二) 推进就业方式和渠道多元化第53页
  (三) 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第53页
  (四)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第53-54页
结论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58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及监管对策研究
下一篇: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