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村村通”工程实施中问题与对策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| ·媒体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| 第13-14页 |
| ·我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“村村通”工程 | 第17-29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事业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时代背景 | 第18-19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模式 | 第19-23页 |
| ·提升广播电视网络覆盖 | 第19-20页 |
| ·首要传播中央和省级节目 | 第20-21页 |
| ·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覆盖 | 第21页 |
| ·国家投资建设工程 | 第21-22页 |
| ·依靠行政力量推进 | 第22-23页 |
| ·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| 第23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取得的成就 | 第23-26页 |
| ·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提高 | 第24-25页 |
| ·传播频率频道的增加 | 第25-26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意义 | 第26-29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社会意义 | 第26-27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文化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工程的经济意义 | 第28-29页 |
| 第3章 “村村通”工程实施中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9-39页 |
| ·体制不顺,阻碍长远发展 | 第29-31页 |
| ·事业机构行政化 | 第29-30页 |
| ·行业资源配置非经济化 | 第30页 |
| ·事业系统非整合性 | 第30-31页 |
| ·行业垄断产权单一 | 第31页 |
| ·管理制度不健全 | 第31页 |
| ·初级覆盖,建设水平较低 | 第31-35页 |
| ·存在覆盖“盲区” | 第32页 |
| ·“返盲”现象普遍 | 第32-33页 |
| ·无线覆盖“滑坡” | 第33-34页 |
| ·重电视轻广播 | 第34页 |
| ·缺乏技术人才 | 第34-35页 |
| ·资金不畅,难以持续运转 | 第35-37页 |
| ·资金难以落实 | 第35页 |
| ·农民负担沉重 | 第35-36页 |
| ·缺少成本核算 | 第36页 |
| ·没有形成运营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·节目单一,对农传播不足 | 第37-39页 |
| ·对农媒体资源少 | 第37页 |
| ·对农节目缺乏针对性 | 第37-38页 |
| ·民族语言多样性与“4+2”的矛盾 | 第38页 |
| ·媒体责任缺失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新一轮“村村通”工程及实施对策 | 第39-56页 |
| ·“村村通”与“十一五” | 第39-40页 |
| 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| 第39页 |
| ·广播电视“十一五”与“村村通” | 第39-40页 |
| ·新一轮“村村通”工程的任务 | 第40-41页 |
| ·巩固成果,扩大范围 | 第40-41页 |
| ·提质升级,完善服务 | 第41页 |
| ·进一步实施新一轮“村村通”工程的建议 | 第41-56页 |
| ·突破体制束缚,灵活定位 | 第41-43页 |
| ·政策扶持,加强管理 | 第43-44页 |
| ·建立多元统筹的财源体制 | 第44-46页 |
| ·因地制宜,提高覆盖水平 | 第46-50页 |
| ·加强基本服务,保障“长期通” | 第50-52页 |
| ·重视广播发展,提升传播质量 | 第52-53页 |
| ·增加频道资源,服务“三农” | 第53-56页 |
| 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|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