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直升机智能雷结构和控制系统设计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| ·AHM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8-10页 |
| ·国外AHM研究状况 | 第8-10页 |
| ·国内AHM研究状况 | 第10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0-12页 |
| 2 智能雷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| 第12-33页 |
| ·智能雷总体结构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 | 第12-14页 |
| ·智能雷总体结构原理 | 第13页 |
| ·主要技术参数 | 第13-14页 |
| ·智能雷传动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4-17页 |
| ·传动方案选择 | 第14-16页 |
| ·AHM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| 第16-17页 |
| ·智能雷结构设计 | 第17-26页 |
| ·高低角传动装置 | 第17-21页 |
| ·方位角传动装置 | 第21-24页 |
| ·支架 | 第24-25页 |
| ·本体及支腿 | 第25-26页 |
| ·执行电机的选择 | 第26-31页 |
| ·步进电动机选型 | 第28-31页 |
| ·机械结构运动学仿真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3 智能雷执行机构控制算法 | 第33-47页 |
| ·目标角跟踪的实现 | 第33-38页 |
| ·高低角精确跟踪的实现 | 第34-36页 |
| ·方位角精确跟踪的实现 | 第36-38页 |
| ·智能雷系统闭环控制方法 | 第38-42页 |
| ·智能雷PID控制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智能雷闭环系统仿真 | 第41-42页 |
| ·开环控制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开环系统仿真 | 第44-45页 |
| ·智能雷控制方法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| 第47-55页 |
| ·微处理器的选型 | 第47-48页 |
| ·DSP设计 | 第48-50页 |
| ·时钟电路设计 | 第48页 |
| ·复位电路设计 | 第48-49页 |
| ·仿真烧写电路 | 第49页 |
| ·工作方式选择 | 第49-50页 |
| ·电源电路 | 第50页 |
| ·DSP外围电路设计 | 第50-53页 |
| ·A/D转换接口 | 第50-52页 |
| ·控制接口 | 第52-53页 |
| ·PCB设计 | 第53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5 软件设计 | 第55-69页 |
| ·目标非机动飞行时角跟踪算法 | 第55-59页 |
| ·目标非机动时角跟踪模型 | 第55-57页 |
| ·目标飞行方向的解算 | 第57页 |
| ·智能雷的最佳指向算法 | 第57-59页 |
| ·角跟踪的软件设计 | 第59-61页 |
| ·DSP初始化程序 | 第59-61页 |
| ·角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| 第61页 |
| ·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| 第61-63页 |
| ·高低角电机控制流程 | 第61-63页 |
| ·方位角电机控制流程 | 第63页 |
| ·角跟踪系统软件测试实验 | 第63-68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64页 |
| ·高低角电机控制程序实验 | 第64-66页 |
| ·方位角电机控制程序调试 | 第66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6 步进电机样机实验 | 第69-76页 |
| ·试验目的 | 第69页 |
| ·试验设备 | 第69-70页 |
| ·试验步骤 | 第70-71页 |
| ·试验数据及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·控制系统误差分析 | 第73-75页 |
| ·控制算法误差 | 第73-74页 |
| ·传动系统误差 | 第74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结束语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