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罪思维模型的比较分析
内容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定罪思维模型序说 | 第8-14页 |
第一节 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| 第8-12页 |
一、构成要件 | 第9-10页 |
二、犯罪构成 | 第10-11页 |
三、犯罪构成要件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对于犯罪体系内涵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的定罪理论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 | 第14-19页 |
一、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诞生与确立 | 第15-16页 |
二、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三、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固有的理论缺陷 | 第19-24页 |
一、犯罪构成理论哲学上的缺陷 | 第19-21页 |
二、犯罪构成理论逻辑上的缺陷 | 第21-22页 |
三、犯罪构成要件本身的功能性缺陷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定罪思维模型的理论考察 | 第24-35页 |
第一节 大陆法系定罪理论 | 第24-29页 |
一、大陆法系定罪理论的嬗变 | 第24-28页 |
二、大陆法系定罪体系中的三个中心范畴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英美法系定罪理论 | 第29-33页 |
一、犯罪本体要件和责任充足要件 | 第29-32页 |
二、双层次定罪体系的价值追求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定罪思维模型评价 | 第33-35页 |
一、两大法系定罪模式的结构差异 | 第33-34页 |
二、两大法系定罪模式的相同功能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关于我国定罪理论的反思 | 第35-40页 |
第一节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新定位 | 第35-36页 |
一、犯罪构成理论哲学上的重新定位 | 第35-36页 |
二、犯罪构成理论逻辑上的重新定位 | 第36页 |
第二节 犯罪构成理论从“要件论”走向“层次论” | 第36-40页 |
一、第一层次——行为的事实评价 | 第37-38页 |
二、第二层次——行为的法律评价 | 第38页 |
三、第三层次——行为的主观评价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