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酸化油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1-13页 |
| 前言 | 第13-14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4-27页 |
| ·生物柴油主要性质及用途 | 第14-16页 |
| ·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质 | 第14-15页 |
| ·生物柴油的用途 | 第15-16页 |
| ·生物柴油生产所用原料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外生物柴油主要原料 | 第17页 |
| ·国内生物柴油主要原料 | 第17-19页 |
| ·植物油油脚和酸化油 | 第18页 |
| ·利用贫瘠土地种植油料植物 | 第18-19页 |
| ·废食用油(地沟油) | 第19页 |
| ·利用海水培养工程微藻 | 第19页 |
| ·生物柴油制备技术 | 第19-24页 |
| ·物理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直接混合法 | 第20页 |
| ·微乳液法 | 第20页 |
| ·化学法 | 第20-23页 |
| ·高温热裂解法 | 第20页 |
| ·酸碱催化法 | 第20-22页 |
| ·生物酶催化法 | 第22页 |
| ·超临界法 | 第22-23页 |
| ·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的优劣对比 | 第23-24页 |
| ·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生产状况 | 第24-25页 |
| ·欧盟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| 第24页 |
| ·美国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| 第24页 |
| ·中国生物柴油生产现状 | 第24-25页 |
| ·本课题开展的目的、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| 2 实验部分 | 第27-40页 |
| ·实验内容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概述 | 第27-39页 |
| ·反应机理 | 第28-30页 |
| ·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| 第28页 |
| ·碱催化酯交换反应机理 | 第28-30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30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产品分析方法 | 第31-36页 |
| ·酸值测定 | 第31-32页 |
| ·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| 第32页 |
| ·物理指标测定 | 第32-36页 |
| ·实验设计与方案 | 第36-39页 |
| ·酸催化预酯化实验流程 | 第37-38页 |
| ·酸催化酯化实验流程 | 第38页 |
| ·碱催化酯交换实验流程 | 第38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0-55页 |
| ·工艺流程处理方法与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·酸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8页 |
| ·脂肪酸转化率的计算 | 第41页 |
| ·酸催化预酯化实验 | 第41-45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·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5页 |
| ·酸催化酯化实验 | 第45-48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与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·碱催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3页 |
| ·生物柴油收率的计算 | 第48-49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2页 |
| ·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| ·生物柴油检测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4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模拟及优化 | 第55-73页 |
| ·物系组成与流程 | 第55-63页 |
| ·物系组成 | 第55页 |
| ·流程简介 | 第55-57页 |
| ·主要单元模块 | 第57-63页 |
| ·化学计量反应器 | 第57-58页 |
| ·两相闪蒸罐 | 第58-60页 |
| ·精馏塔 | 第60-63页 |
| ·模拟计算 | 第63-64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选择 | 第64页 |
| ·单元操作模型的选择 | 第64页 |
| ·设计变量的确定 | 第64页 |
| ·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64-72页 |
| ·反应器工艺条件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| ·闪蒸罐工艺条件的确定 | 第65-69页 |
| ·精馏塔工艺条件的确定 | 第69-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