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碳钢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·钢铁碳氮共渗技术 | 第9-12页 |
| ·碳氮共渗技术特点 | 第9-10页 |
| ·碳氮共渗原理 | 第10-12页 |
| ·传统碳氮共渗工艺 | 第12-13页 |
| ·液体氰化 | 第12页 |
| ·稀土碳氮共渗工艺 | 第12页 |
| ·离子轰击碳氮共渗工艺 | 第12-13页 |
| ·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 | 第13-18页 |
| ·等离子体基础 | 第13-14页 |
| ·等离子体表面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4页 |
| ·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·等离子电解的物理化学基础 | 第15-16页 |
| ·等离子体电解强化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·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碳氮共渗工艺参数 | 第18-19页 |
| ·电解液 | 第18页 |
| ·临界电压 | 第18页 |
| ·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的热过程 | 第18-19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2 实验方法 | 第21-25页 |
| ·实验仪器设备及原料 | 第21-22页 |
| ·仪器设备 | 第21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21-22页 |
| ·分析与测试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相结构分析 | 第22页 |
| ·表面轮廓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显微组织与成分分析 | 第23页 |
| ·渗层显微硬度测定 | 第23页 |
| ·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3 工艺参数对渗层的影响 | 第25-36页 |
| ·主要工艺的确定 | 第25-29页 |
| ·实验方案 | 第25页 |
| ·电解共渗过程电流-电压曲线 | 第25-27页 |
| ·电解液配方确定 | 第27-28页 |
| ·工作电压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| ·工艺参数的正交实验 | 第29-34页 |
| ·正交实验表 | 第29-31页 |
| ·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| 第31-34页 |
| ·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时间对渗层厚度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有机溶液含量对渗层厚度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电极间距对渗层厚度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粗糙度对渗层厚度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4 处理时间对碳氮共渗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| 第36-57页 |
| ·渗层截面组织与结构分析 | 第36-46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下渗层截面组织观察 | 第36-40页 |
| ·对渗层的XRD分析和TEM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渗层截面元素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渗层截面显微硬度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下试样的表面特性分析 | 第46-54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下试样表面轮廓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下试样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·不同处理时间下试样表面硬度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机理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碳氮共渗层的耐蚀性能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5 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