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制药化学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制药工艺论文

三叶青成分提取、抑菌活性及其胶囊剂的制备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综述第10-18页
    1.1 三叶青的研究进展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三叶青的化学成分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三叶青药理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临床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中药制剂的精制纯化第14-16页
    1.2 产品开发市场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3 立题目的及意义第16-18页
第2章 建立三叶青总黄酮分析方法第18-22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18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处理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选取最大吸收波长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样品溶液配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精密度考察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稳定性考察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重现性考察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小结与讨论第21-22页
第3章 三叶青提取工艺研究第22-27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2页
    3.2 小试工艺研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浸泡时间考察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提取次数、乙醇倍量、提取时间的考察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小试工艺验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小试工艺小结第25-26页
    3.3 固液分离工艺的研究第26页
    3.4 浓缩工艺的研究第26-27页
第4章 三叶青提取物对抗表皮葡萄球菌活性研究第27-31页
    4.1 仪器与试药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药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仪器与材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菌种第27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比浊法测定三叶青表皮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方法的建立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三叶青对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性第29页
    4.4 小结与讨论第29-31页
第5章 浸膏粉的制备及其粉体学研究第31-43页
    5.1 仪器与试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仪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药品与试剂第31-32页
    5.2 方法与结果第32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浸膏粉的制备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浸膏粉的粉体学性质第38-41页
    5.3 小结与讨论第41-43页
第6章 纯化工艺考察第43-52页
    6.1 纯化方式考察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样品溶液制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测定方法和结果第43-44页
    6.2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考察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上柱液的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树脂预处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树脂型号筛选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上样液浓度、ph及树脂柱径高比的考察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试验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试验结果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上样量的考察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8 水用量的考察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9 醇洗脱浓度和用量的考察第49-51页
    6.3 纯化验证试验第51页
    6.4 小结与讨论第51-52页
第7章 浸膏粉的吸湿特性及辅料对其影响作用研究第52-60页
    7.1 仪器与试药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仪器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药品与试剂第52-53页
    7.2 方法与结果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浸膏粉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辅料对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混料设计筛选辅料的种类和最优配比第55-59页
    7.3 小结与讨论第59-60页
第8章 三叶青胶囊剂质量稳定性研究第60-62页
    8.1 仪器与试药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仪器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光照实验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高温试验第61页
    8.2 小结与讨论第61-62页
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62-65页
    9.1 结论第62-63页
    9.2 展望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深度学习的航拍图像绝缘子缺陷检测方法研究
下一篇:双钢板内填钢纤维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