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·论文的基本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| 第16-23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要素分析 | 第16-19页 |
·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前提的横向多元化 | 第16-17页 |
·以同类金融工具风险差异为基础的纵向多层次化 | 第17-18页 |
·现实中可操作的分层维度 | 第18-19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动因 | 第19-23页 |
·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市场供求均衡 | 第19-20页 |
·政府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内生参与性质 | 第20-21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国外发达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发展的现状及其启示 | 第23-36页 |
·美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 | 第23-29页 |
·美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概况 | 第23-25页 |
·美国各层次市场的制度设计安排 | 第25-28页 |
·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演进的新趋势 | 第28-29页 |
·日本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 | 第29-31页 |
·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内部市场分层 | 第29-30页 |
·JASDAQ 的崛起和证券交易所创办新市场的热潮 | 第30页 |
·日本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导向 | 第30-31页 |
·新加坡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 | 第31-33页 |
·新加坡交易所 | 第31-32页 |
·新加坡自动报价市场(SESDAQ)及其转型 | 第32-33页 |
·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完善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3-36页 |
第4章 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演进 | 第36-43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自发演进阶段 | 第36-38页 |
·沪深交易所成立前的早期柜台交易市场 | 第36-37页 |
·STAQ 和NET 系统的运行 | 第37-38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制度抑制阶段 | 第38-39页 |
·资本市场的强制性生成 | 第38页 |
·产权交易所的出现 | 第38-39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重新起步阶段 | 第39-41页 |
·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尝试 | 第39-40页 |
·委托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运行 | 第40-41页 |
·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的发展方向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完善的路径分析 | 第43-55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投资者投资需求和企业融资需求 | 第43-44页 |
·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实体组织准备 | 第44-45页 |
·基于层次完备性的演进路径 | 第45-50页 |
·市场层次完备性的内在机制 | 第45-46页 |
·创业板市场的演进路径 | 第46-49页 |
·场外交易市场的演进路径 | 第49-50页 |
·基于低成本交易机制的演进路径 | 第50-51页 |
·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的具体设计 | 第51-55页 |
·明确主板市场的定位 | 第52页 |
·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 | 第52-53页 |
·重整场外交易市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