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菜菌核病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及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| 1 前言 | 第9-18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概述 | 第9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| ·核盘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9-10页 |
| ·核盘菌致病机理研究 | 第10-11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| ·核盘菌的多样性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化学防治油菜菌核病 | 第13-14页 |
| ·生物防治油菜菌核病 | 第14页 |
| ·抗病育种防治油菜菌核病 | 第14-16页 |
| ·油菜抗菌核病遗传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油菜抗菌核病种质筛选和利用情况 | 第15页 |
| ·油菜抗菌核病育种情况 | 第15-16页 |
| ·与油菜植株抗性相关的酶系 | 第16-17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 | 第16页 |
| ·超氧物歧化酶 | 第16页 |
| ·丙氨酸解氨酶 | 第16-17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5页 |
| ·试验材料与设计 | 第18页 |
| ·核盘菌的分离、纯化与鉴定 | 第18页 |
| ·核盘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18-20页 |
| ·温度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18页 |
| ·pH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·不同菌株的菌核萌发出菌丝所需时间 | 第19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19页 |
| ·不同菌株的菌丝侵染能力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·含毒介质法测定杀菌剂对核盘菌的毒力 | 第20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比较 | 第20-24页 |
| ·草酸浸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草酸浸叶法 | 第21-22页 |
| ·苗期琼脂块离体叶片法 | 第22页 |
| ·花期麦粒叶腋接种法 | 第22-23页 |
| ·花期琼脂块叶腋接种法 | 第23页 |
| ·花期牙签茎干接种法 | 第23页 |
| ·大田接种鉴定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抗、感品种酶活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| 第24页 |
| ·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| 第25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1页 |
| ·核盘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25-31页 |
| ·温度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| ·pH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来源于不同区域的菌核萌发出菌丝所需时间 | 第29-30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、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菌株的菌丝侵染力比较 | 第31页 |
| ·杀菌剂毒力测定 | 第31-34页 |
| ·油菜菌核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| 第34-36页 |
| ·不同方法的鉴定结果 | 第34-35页 |
| ·不同鉴定方法的相关性 | 第35-36页 |
| ·抗源筛选 | 第36-37页 |
| ·抗、感品种酶活性测定 | 第37-41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38-40页 |
| ·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| 第40-41页 |
| 4 结论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| ·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41-43页 |
| ·温度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41页 |
| ·pH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菌核萌发出菌丝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培养基对核盘菌菌丝生长、菌核形成的影响 | 第43页 |
| ·核盘菌菌丝的侵染力比较 | 第43页 |
| ·杀菌剂的筛选 | 第43-44页 |
| ·抗病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| ·抗源的筛选 | 第45页 |
| ·抗、感品种酶活变化 | 第45-46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