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13-23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·诊断及纳入标准 | 第13-16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3 观察指标 | 第16-21页 |
·危险因素 | 第16-17页 |
·神经心理学测验 | 第17页 |
·中医证候的辨别 | 第17页 |
·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| 第17-18页 |
·颅脑CT 或MRI 检查 | 第18-21页 |
4 数据转换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数据转换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8页 |
1 一般资料 | 第23-24页 |
·性别、年龄、病程比较(见表1) | 第23页 |
·文化程度分布(见表2) | 第23-24页 |
2 危险因素的识别 | 第24-25页 |
·各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(见表3) | 第24页 |
·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现象(见表4) | 第24页 |
·各种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多因素分析(见表5) | 第24-25页 |
3 认知功能评定 | 第25-28页 |
·MMSE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评定结果(见表6) | 第25-26页 |
·数字广度测验(DS)(见表7) | 第26页 |
·四个词的记忆测验(见表8) | 第26-27页 |
·词语流畅性测验(见表8) | 第27页 |
·画钟测验(见表8) | 第27页 |
·连线测验(见表8) | 第27页 |
·数字符号转换(见表8) | 第27页 |
·VCI 相对于对照组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 值(见表9) | 第27-28页 |
4 中医证候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中医证候发生率比较(见表10) | 第28-29页 |
·中医证候积分比较(见表11) | 第29-30页 |
·中医证型组合形态分布比较(见表12) | 第30页 |
·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性(见表13) | 第30页 |
·中医证候积分对认知功能影响的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(见表14) | 第30-31页 |
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| 第31-33页 |
·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硬化积分分析(见表15) | 第31页 |
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、IMT 增厚及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(见表16) | 第31-32页 |
·血流参数比较(见表17) | 第32-33页 |
·颈部血管超声参数的多因素分析(见表18) | 第33页 |
6 影像学检查 | 第33-38页 |
·脑血管病变类型(见表19) | 第33页 |
·脑梗死灶或出血灶数量(见表20) | 第33-34页 |
·脑梗死或出血灶侧向(见表20) | 第34页 |
·脑梗死或出血病灶体积(见表21) | 第34页 |
·白质疏松(见表22) | 第34-35页 |
·脑室和脑沟宽度线性测量(见表23、表24 及图4) | 第35-37页 |
·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分析(见表25) | 第37页 |
·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(见表26) | 第37-38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8-61页 |
1 VCI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| 第38页 |
2 VCI 的危险因素 | 第38-41页 |
·VCI 的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| 第38-39页 |
·脑卒中在VCI 危险因素中的地位 | 第39页 |
·关于高血压等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关于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 VCI 的认知功能评价 | 第41-48页 |
·认知功能的解剖定位 | 第41-43页 |
·认知功能量表的选择及应用 | 第43-46页 |
·VCI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——不均质性 | 第46-48页 |
4 中医证候学分析 | 第48-53页 |
·中医证候与VCI 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关于VCI 的病因病机探讨 | 第49-52页 |
·关于肝阳上亢与VCI 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5 颈部血管超声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3-55页 |
·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·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·血流参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5页 |
6 VCI 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5-59页 |
·脑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5-57页 |
·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7-58页 |
·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| 第58-59页 |
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| 第59-61页 |
·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5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综述 | 第68-93页 |
附录 | 第93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