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8-33页 |
一、研究标准 | 第8-14页 |
(一) 西医诊断标准[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05 年修订版全文)] | 第8-10页 |
(二) 中医辨证标准 | 第10页 |
(三) 中医单项症状评分标准 | 第10-12页 |
(四) 试验病例标准 | 第12-13页 |
(五) 疗效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| 第13-14页 |
二、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| 第14-21页 |
(一) 病例来源与分组方法 | 第14页 |
(二) 一般资料 | 第14-19页 |
(三) 治疗方法 | 第19页 |
(四) 观察指标及方法 | 第19-21页 |
(五) 安全性评价标准 | 第21页 |
(六) 中止试验标准 | 第21页 |
(七) 统计学方法 | 第21页 |
三、研究结果 | 第21-33页 |
(一) 降压疗效 | 第21-24页 |
(二) 各组性激素水平影响比较 | 第24-26页 |
(三) 改善临床症候疗效 | 第26-28页 |
(四) 改善血脂血糖疗效比较 | 第28-29页 |
(五) 改善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 | 第29-31页 |
(六) 治疗前后缺血性心电图疗效比较 | 第31页 |
(七) 安全性监测 | 第31-33页 |
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| 第33-50页 |
一、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| 第33-34页 |
二、中医对老年人高血压病的认识 | 第34-37页 |
(一)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34-36页 |
(二) 辨证分型研究 | 第36-37页 |
三、肾气虚型高血压病发病机理的中医理论渊源 | 第37-38页 |
四、肾虚型高血压的现代研究进展 | 第38-39页 |
五、性激素水平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| 第39-41页 |
六、方药分析 | 第41-45页 |
(一) 方药经典记载及其配伍关系 | 第41-43页 |
(二)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43-45页 |
七、临床疗效分析 | 第45-50页 |
(一) 控制血压疗效显著 | 第45-46页 |
(二) 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 | 第46-47页 |
(三) 改善临床症候疗效显著 | 第47页 |
(四) 调节血脂、血糖疗效分析 | 第47-48页 |
(五)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| 第48页 |
(六) 对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情况分析 | 第48-49页 |
(七) 安全性监测分析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综述 | 第58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