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立碗藓原丝体的诱导、光合特性及其原生质体的转化
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3-48页 |
·什么是小立碗藓 | 第13-14页 |
·苔藓研究历史 | 第14-22页 |
·国内苔藓研究历史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苔藓研究历史 | 第17-18页 |
·小立碗藓研究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·小立碗藓生物反应器 | 第20-22页 |
·小立碗藓生活史 | 第22-23页 |
·小立碗藓的培养 | 第23-25页 |
·固体和液体培养 | 第23-24页 |
·原生质体培养 | 第24页 |
·愈伤组织培养 | 第24-25页 |
·小立碗藓原丝体及其培养 | 第25-27页 |
·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| 第27-35页 |
·光合作用的概念 | 第27-28页 |
·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| 第28-29页 |
·叶绿素荧光现象 | 第29-35页 |
·小立碗藓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35-42页 |
·小立碗藓分子生物学进展 | 第35页 |
·苔藓的分子系统学 | 第35-37页 |
·小立碗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| 第37-40页 |
·小立碗藓的转化 | 第37页 |
·小立碗藓基因的同源重组 | 第37-38页 |
·表达序列标签在小立碗藓中的应用 | 第38-39页 |
·小立碗藓标记突变文库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·小立碗藓生物反应器最新进展 | 第40-42页 |
·优化培养条件 | 第40页 |
·优化基因表达提高产物的产量 | 第40-41页 |
·通过基因工程改造,提高产物的质量 | 第41-42页 |
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| 第42-46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46-4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6-4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4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47-4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| 第49-5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3-58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58-73页 |
·原丝体培养和光合生理 | 第58-67页 |
·小立碗藓原丝体的诱导和保持 | 第58-59页 |
·用液相氧电极测量小立碗藓光合生理 | 第59-67页 |
·G-CSF基因在小立碗藓原丝体中的表达 | 第67-73页 |
·GCSF基因模版的构建 | 第67-68页 |
·PCR扩增目的基因GCSF片段 | 第68-69页 |
·转化载体质粒提取 | 第69-70页 |
·质粒和基因片段的平末端酶切和连接 | 第70-71页 |
·转化大肠杆菌 | 第71页 |
·转化小立碗藓原生质体 | 第71-73页 |
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| 第73-80页 |
·小立碗藓茎叶体原丝体的培养 | 第73-74页 |
·用液相氧电极测量小立碗藓光合生理 | 第74-75页 |
·小立碗藓原丝体和茎叶体的叶绿素荧光 | 第75-76页 |
·小立碗藓原丝体中外源基因的表达 | 第76-78页 |
·结论和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研究期间发表文章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