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菱冰箱动态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致谢 | 第8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| ·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选题的依据 | 第14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冰箱测试发展状况 | 第15-18页 |
| ·静态测试发展状况 | 第15-16页 |
| ·传统静态测试系统 | 第15-16页 |
| ·智能静态测试系统 | 第16页 |
| ·动态测试发展状况 | 第16-18页 |
| ·环型动态测试系统 | 第16-17页 |
| ·直线型动态测试系统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的组织 | 第18-1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美菱冰箱动态测试系统 | 第20-25页 |
| ·测试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体系架构 | 第21-23页 |
| ·下位机结构 | 第22页 |
| ·上位机结构 | 第22-23页 |
| ·应用效果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冰箱动态测试模型 | 第25-37页 |
| ·测试模型概念 | 第25-27页 |
| ·测试模型概念引入的背景 | 第25页 |
| ·测试模型参数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| ·模型概念引入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测试模型的建立方法 | 第27-31页 |
| ·测试模型的限制条件 | 第27-29页 |
| ·模型建立准则 | 第29-30页 |
| ·测试模型的实际建立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动态测试模型的检验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模型比对的实现 | 第31-32页 |
| ·不合格项目的反馈 | 第32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和维护方式在系统中的实现 | 第32-36页 |
| ·模型建立 | 第33-34页 |
| ·模型管理 | 第34-35页 |
| ·测试模型的软件实现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上位机系统的应用 | 第37-48页 |
| ·入关站的功能实现 | 第37-39页 |
| ·模块构成 | 第37页 |
| ·模块功能说明 | 第37-38页 |
| ·界面实现 | 第38-39页 |
| ·验关站的功能实现 | 第39-40页 |
| ·模块构成 | 第39页 |
| ·模块功能说明 | 第39页 |
| ·界面实现 | 第39-40页 |
| ·后台站的功能实现 | 第40-44页 |
| ·模块构成 | 第40-41页 |
| ·模块功能说明 | 第41-43页 |
| ·系统状态模块 | 第41页 |
| ·查询统计模块 | 第41-42页 |
| ·模型与参数维护模块 | 第42页 |
| ·管理员和用户管理模块 | 第42-43页 |
| ·部分界面实现 | 第43-44页 |
| ·系统状态界面 | 第43页 |
| ·统计报表界面 | 第43页 |
| ·综合查询界面 | 第43-44页 |
| ·服务器的功能实现 | 第44-46页 |
| ·数据表明细 | 第44页 |
| ·数据表具体内容 | 第44-46页 |
| ·上位机模块的结构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·上位机系统硬件结构 | 第46页 |
| ·上位机系统软件结构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五章 下位机的功能实现 | 第48-54页 |
| ·下位机功能 | 第48-49页 |
| ·下位机工作流程 | 第49-50页 |
| ·下位机功能的具体实现 | 第50-53页 |
| ·基于单片机 PIC18F252 的下位机结构 | 第50-51页 |
| ·基于 DS18B20 的温度采集实现 | 第51-52页 |
| ·基于 ADE7753 的功率参数采集实现 | 第52页 |
| ·基于 TFDU4100 的通讯实现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·工作总结 | 第54页 |
| ·未来展望 | 第54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