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肾通关胶囊治疗肾虚湿热淋证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理论研究 | 第11-30页 |
1.现代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| 第11-21页 |
·尿路感染的定义 | 第11页 |
·尿路感染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·尿路感染的致病菌 | 第12页 |
·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| 第12-13页 |
·尿路感染病程中免疫反应 | 第13-14页 |
·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尿路感染的病理变化 | 第15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15-16页 |
·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| 第16-17页 |
·诊断及鉴别诊断 | 第17-18页 |
·病程经过及预后 | 第18页 |
·治疗 | 第18-20页 |
·预防 | 第20-21页 |
2.祖国医学对尿路感染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| 第21-30页 |
·古代医家对淋证的认识 | 第21-24页 |
·现代医家对淋证的认识 | 第24-30页 |
二、临床研究 | 第30-35页 |
1.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·资料与方法 | 第30页 |
·病例来源 | 第30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30-31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31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31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31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31页 |
·疗效评价 | 第31-32页 |
2.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临床疗效 | 第32页 |
·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变化 | 第32-33页 |
·尿常规疗效判断 | 第33页 |
·不良反应 | 第33页 |
3.结论 | 第33-34页 |
4.讨论 | 第34-35页 |
三、实验研究 | 第35-53页 |
1.研究目的 | 第35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35-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38页 |
·药物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39页 |
3.实验研究结果 | 第39-47页 |
·血常规 | 第40-41页 |
·尿常规检测 | 第41页 |
·尿细菌培养 | 第41-42页 |
·肾脏病理改变积分 | 第42-44页 |
·血清IL-2检测 | 第44页 |
·血清IgG检测 | 第44-45页 |
·血清IgM的检测 | 第45-46页 |
·尿液sIgA的检测 | 第46-47页 |
4.结论 | 第47页 |
5.讨论 | 第47-53页 |
·肾虚湿热淋证的研究 | 第47-49页 |
·淋证的复发和加重问题 | 第49-50页 |
·滋肾通关丸组方配伍 | 第50页 |
·滋肾通关系列制剂剂型间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·3种急性肾盂肾炎大鼠模型制作的比较 | 第51-52页 |
·黏膜免疫及sIgA在尿路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| 第52-53页 |
四、不足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