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写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·菊粉 | 第12-13页 |
·菊芋 | 第13-14页 |
·菊粉酶 | 第14-24页 |
·菊粉酶的来源 | 第14页 |
·菊粉酶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·菊粉酶的应用前景 | 第15-16页 |
·菊粉酶的研究 | 第16-24页 |
·筛选高酶活、稳定性好的菌株 | 第16-17页 |
·对菌株进行诱变育种以得到高产突变株 | 第17-21页 |
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| 第21页 |
·菊粉酶的固定化 | 第21-24页 |
·菊粉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立题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诱变选育青霉高产菊粉酶菌株 | 第26-3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出发菌株 | 第26页 |
·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菊芋提取液的制备 | 第27页 |
·培养基 | 第2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孢子悬液的制备 | 第27页 |
·菊粉酶粗酶液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·酶活的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·化学诱变 | 第28页 |
·物理诱变 | 第28页 |
·单因子诱变后高产菊粉酶酶活菌株初筛和复筛 | 第28-29页 |
·复合诱变 | 第29页 |
·复合诱变后高产菊粉酶酶活菌株的筛选 | 第29页 |
·遗传稳定性实验 | 第29页 |
·突变菌株所产菊粉酶的酶活性质 | 第29-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5页 |
·化学诱变剂P.sp.B01的诱变效果 | 第30-31页 |
·DES对P.sp.B01诱变效果 | 第30页 |
·吖黄素对P.sp.B01的诱变效果 | 第30-31页 |
·物理诱变结果 | 第31页 |
·化学诱变剂DES、吖黄素对P.sp.B01的诱变后的初筛及复筛的筛选结果 | 第31-33页 |
·复合诱变的致死率 | 第33页 |
·复合诱变后高产菊粉酶酶活菌株的筛选结果 | 第33页 |
·遗传稳定性考察 | 第33页 |
·突变菌株所产菊粉酶的酶反应条件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菊粉酶的固定化 | 第36-50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6-4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36-37页 |
·培养基 | 第37页 |
·突变菌株青霉P.sp.B01-Al3-Co31菊粉酶粗酶液的制备 | 第37页 |
·酶活回收率 | 第37页 |
·菊粉酶的固定化 | 第37-40页 |
·海藻酸钠包埋法 | 第37-38页 |
·加酶量对海藻酸钠固定菊粉酶的酶活回收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海藻酸钠固定化酶性质的研究 | 第38页 |
·人造纤维共价偶联法 | 第38-39页 |
·载体制备 | 第38页 |
·固定化酶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人造纤维偶联法固定化酶性质的研究 | 第39页 |
·SLD263阴性树脂吸附法 | 第39-40页 |
·载体的预处理 | 第39页 |
·固定化酶制备 | 第39页 |
·加酶量对酶活回收率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SLD263阴性树脂吸附法固定化酶性质的研究 | 第39-40页 |
·三种固定化酶稳定性比较 | 第40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40-48页 |
·海藻酸钠固定化 | 第40-42页 |
·加酶量对海藻酸钠固定菊粉酶的酶活回收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海藻酸钠固定化酶酶学性质 | 第41-42页 |
·人造纤维固定化 | 第42-44页 |
·载体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·加酶量与酶活回收率的关系 | 第43页 |
·微晶纤维固定化酶酶性质 | 第43-44页 |
·SLD263阴性树脂吸附法固定化酶 | 第44-46页 |
·加酶量与酶活回收率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SLD263阴性树脂吸附法固定化酶性质的研究 | 第45-46页 |
·三种固定化酶稳定性比较 | 第46-48页 |
·酶反应对温度的适应性 | 第46-47页 |
·酶反应对pH的适应性 | 第47-48页 |
·讨论与结论 | 第48-5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-60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完成的文章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