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益南涯学术思想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| 前言 | 第18-20页 |
| 1 概论 | 第20-25页 |
| ·生平传略 | 第20-21页 |
| ·时代背景 | 第21-23页 |
| ·社会背景 | 第21-22页 |
| ·医学背景 | 第22-23页 |
| ·著述介绍 | 第23-24页 |
| ·医论类 | 第23页 |
| ·方药类 | 第23-24页 |
| ·医案类 | 第24页 |
| ·传人略述 | 第24-25页 |
| 2 学术渊源 | 第25-32页 |
| ·法宗仲景 | 第25-29页 |
| ·以仲景之法为诊病规矩 | 第25-26页 |
| ·沿袭"方证相对"的模式 | 第26-27页 |
| ·对《伤寒论》理解独具新意 | 第27-28页 |
| ·鉴引旁参注释《伤寒论》 | 第28-29页 |
| ·承续家学 | 第29-31页 |
| ·独具特色的家传学说 | 第29-30页 |
| ·对家学的继承和发展 | 第30-31页 |
| ·博采众长 | 第31-32页 |
| 3 基础理论 | 第32-36页 |
| ·提出"气血水说" | 第32-34页 |
| ·"气血水"之含义与性质 | 第32-33页 |
| ·"气血水"与"毒" | 第33-34页 |
| ·对阴阳、表里、虚实的认识 | 第34-36页 |
| ·阴阳 | 第34-35页 |
| ·虚实 | 第35页 |
| ·表里 | 第35-36页 |
| 4 诊疗法则与特色 | 第36-48页 |
| ·诊法要点 | 第36-39页 |
| ·辨主客 | 第36-37页 |
| ·审所在 | 第37页 |
| ·明急逆 | 第37-38页 |
| ·察虚实 | 第38页 |
| ·知有无 | 第38页 |
| ·分剧易 | 第38-39页 |
| ·诊法特点 | 第39-41页 |
| ·重用腹诊 | 第39-40页 |
| ·脉诊为参 | 第40-41页 |
| ·治法特点 | 第41-45页 |
| ·从"气血水毒"论治 | 第41-42页 |
| ·杂病治疗特点 | 第42-45页 |
| ·杂病论治举隅 | 第45-48页 |
| ·对中风的治疗 | 第45-46页 |
| ·对血痹、中风、历节的鉴别 | 第46页 |
| ·对老年便秘的治疗 | 第46-47页 |
| ·对消渴的治疗 | 第47页 |
| ·对痄腮的治疗 | 第47-48页 |
| 5 遣方用药 | 第48-58页 |
| ·基于"气血水"的方药分类 | 第48-52页 |
| ·方剂分类 | 第48-50页 |
| ·药物分类 | 第50-52页 |
| ·张仲景方的临床应用 | 第52-53页 |
| ·方剂使用相对固定 | 第52页 |
| ·扩展方药的使用范围 | 第52-53页 |
| ·用药不尚炮制 | 第53页 |
| ·民间方及家传验方应用举隅 | 第53-58页 |
| ·民间方的应用 | 第53-55页 |
| ·家传验方的应用 | 第55-58页 |
| 6 学术影响 | 第58-62页 |
| ·汤本求真的"食水血说" | 第58-59页 |
| ·森道伯的"体质说" | 第59页 |
| ·矢数道明的"血道说" | 第59-60页 |
| ·"气血水"与汉药分类法 | 第60-62页 |
| 结论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