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一、选题的源起——一个案件的启发 | 第10页 |
二、案件的重要问题——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属性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属性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四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和教师聘任合同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8页 |
一、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5页 |
(一) 教师任用制时期 | 第13页 |
(二) 教师职务聘任制时期 | 第13-14页 |
(三) 教师聘任制时期 | 第14-15页 |
二、教师聘任合同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7页 |
(一) 核心问题:合同属性不明确 | 第15页 |
(二) 合同内容的模糊性 | 第15-16页 |
(三) 违约责任的不平衡性 | 第16页 |
(四) 合同主体地位不平等、高校享有强势权力 | 第16-17页 |
(五) 解决合同纠纷的诉讼程序不明确 | 第17页 |
三、解决问题的核心和前提:明晰合同属性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公立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属性的分析 | 第18-31页 |
一、公法合同与私法合同的划分标准 | 第18-22页 |
(一)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 | 第18-19页 |
(二) 公法和私法的主要区别 | 第19-21页 |
(三) 公法合同与私法合同的划分标准 | 第21-22页 |
二、高校教师聘任权的公权力属性和公法人身份 | 第22-25页 |
(一) 公权力与行政权 | 第22-23页 |
(二) 高校的教师聘任权是公权力 | 第23-25页 |
(三) 合同中高校的身份是公法人身份 | 第25页 |
三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目的的公益性 | 第25-28页 |
(一) 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 | 第25-26页 |
(二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目的是公益的 | 第26-28页 |
四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另外两个特征 | 第28-29页 |
(一) 高校与教师地位的不平等性 | 第28-29页 |
(二) 教师义务的不确定性 | 第29页 |
五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属性的总结 | 第29-31页 |
(一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属性的总结 | 第29-30页 |
(二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概念的总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公立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其他合同的比较 | 第31-42页 |
一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比较 | 第31-34页 |
(一) 合同主体的地位不同 | 第31-32页 |
(二) 意思表示的自由程度不同 | 第32页 |
(三) 合同的目的不同 | 第32-33页 |
(四) 合同的特定性不同 | 第33页 |
(五) 追求的利益不同 | 第33-34页 |
二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比较 | 第34-38页 |
(一) 劳动合同概念的分析 | 第34页 |
(二)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概念的分析 | 第34-35页 |
(三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| 第35-37页 |
(四) 《劳动合同法》第96 条的解读 | 第37-38页 |
三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行政合同 | 第38-42页 |
(一) 行政合同的基本理论 | 第38-39页 |
(二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是行政合同 | 第39-40页 |
(三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与一般行政合同的区别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公立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制度的完善 | 第42-51页 |
一、高校办学自主权存在及制约的必要性 | 第42-43页 |
(一) 高校办学自主权存在的必要性 | 第42-43页 |
(二) 规制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 | 第43页 |
二、公法原则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规制 | 第43-48页 |
(一) 比例原则对管理教师权的规制 | 第44-45页 |
(二) 正当程序原则对解聘教师权的规制 | 第45-47页 |
(三) 禁止不当联结原则对解聘教师权的规制 | 第47-48页 |
三、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纠纷应适用行政诉讼程序 | 第48-51页 |
(一) 目前的相关规定 | 第48-49页 |
(二) 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纠纷应适用行政诉讼程序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