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6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0-11页 |
| ·裂缝性储层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1-20页 |
| ·裂缝的成因及分类 | 第13-14页 |
| ·构造裂缝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| ·裂缝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·直接观察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间接观察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·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天然裂缝分布规律 | 第16页 |
| ·裂缝定向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·地应力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·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20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与和主要技术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| ·主要技术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·认识和创新 | 第23-26页 |
| ·主要认识 | 第23-25页 |
| ·创新成果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6-31页 |
| ·地质概况 | 第26页 |
| ·断裂特征 | 第26-28页 |
| ·构造演化 | 第28-30页 |
| ·沉积背景 | 第30页 |
| ·油层和油层组合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构造裂缝观察与描述 | 第31-59页 |
| ·岩心裂缝 | 第31-42页 |
| ·观察内容 | 第31-40页 |
| ·裂缝发育特征 | 第40-42页 |
| ·裂缝定向 | 第42-59页 |
| ·地层倾角测井 | 第42-43页 |
| ·古地磁岩心 | 第43-59页 |
| 第四章 应力场测量 | 第59-73页 |
| ·地应力类型 | 第59页 |
| ·地应力背景 | 第59-60页 |
| ·测井识别应力 | 第60-73页 |
| ·微地震法识别主应力方向 | 第61-69页 |
| ·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| 第61-62页 |
| ·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 | 第62-69页 |
| ·压裂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| 第69页 |
| ·水力压裂测量现代地应力大小 | 第69-73页 |
| 第五章 应力场预测 | 第73-87页 |
| ·岩石力学参数 | 第73-77页 |
| ·应变量预测 | 第77-82页 |
| ·应力场预测 | 第82-87页 |
| 第六章 构造裂缝预测 | 第87-96页 |
| ·工作流程 | 第87页 |
| ·构造裂缝预测 | 第87-93页 |
| ·构造裂缝分布 | 第93-94页 |
| ·裂缝发育主控因素 | 第94-96页 |
| 第七章 认识与结论 | 第96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5页 |
| 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| 附录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