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| 第10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特点、来源和危害 | 第10-14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特点 | 第10-11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| 第11-12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| 第12-14页 |
| ·铅的危害和饮品中的铅的污染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铅对人体健康的毒害作用 | 第14页 |
| ·饮品中铅的污染途径和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溶液中铅的去除方法 | 第15-20页 |
| ·化学沉淀法 | 第15-16页 |
| ·离子交换法 | 第16-17页 |
| ·电解法 | 第17页 |
| ·膜分离法 | 第17-18页 |
| ·吸附法 | 第18-20页 |
| ·纤维素类生物质的改性方法 | 第20页 |
| ·本课题意义和任务 | 第20-22页 |
| ·本课题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·本课题任务 | 第21-22页 |
| 2 实验研究 | 第22-28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药品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主要仪器 | 第22页 |
| ·实验主要药品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所用溶液的配制和含量测定 | 第23-26页 |
| ·实验所用溶液的配制 | 第23-24页 |
| ·溶液中Pb(Ⅱ)含量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溶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·吸附实验 | 第26-27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3 吸附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28-35页 |
| ·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8页 |
| ·吸附剂的表征 | 第28-34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能谱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·零电荷点测试 | 第31-32页 |
| ·红外谱图研究 | 第32-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4 糖体系中铅的吸附特征实验 | 第35-45页 |
| ·溶液初始pH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吸附剂投加量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初始Pb(Ⅱ)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离子强度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共存离子的吸附 | 第39-40页 |
| ·吸附时间和背景溶液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不同纤维素类吸附材料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温度对Pb(Ⅱ)吸附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5 糖体系中铅的吸附特征模型和机理分析 | 第45-59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模型 | 第45-49页 |
| ·粒内扩散模型 | 第45-46页 |
| ·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| 第46-47页 |
| ·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| 第47-49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模型 | 第49-52页 |
| ·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| 第49-50页 |
| ·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| 第50-52页 |
| ·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吸附等温模型 | 第52-53页 |
| ·热力学参数计算 | 第53-54页 |
| ·吸附机理分析 | 第54-58页 |
| ·吸附剂的改性 | 第54-55页 |
| ·吸附材料红外谱图的研究 | 第55页 |
| ·其他纤维素吸附材料红外谱图的对比研究 | 第55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6 结论和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·结论 | 第59页 |
| ·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